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院校的时候会关注什么呢?除了常规的专业建设、就业情况、校园环境外,小编认为科研实力更不该被忽视!一所高校的科研 “硬底子”,直接影响学生能接触到的学术资源和成长上限。

近日,爱思唯尔发布的 2024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里,西安交通大学以 92 人入选实力抢镜,较去年新增 9 人。更值得关注的是,自 2017 年起该校高被引学者数量就开启 “稳步上涨模式”,年年突破的数字背后,是学校在科研创新赛道上从未停歇的步伐,这样的 “学术续航力”,对追求更高科研平台的考生来说简直是隐形加分项!



或许就是科研创新的进步才促成西安交通大学闯入全国前六强。2024年GDI大学排行榜显示,西安交大上升至全国第六名,直接越过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华五名校,这给一直关注西安交大的人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这所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医学专家等国之栋梁的百年学府,又一次以实力让人们听到了独属于“交大”的最强音。



或许仅凭排名无法让人清晰地感觉到西安交大科研创新实力的超前,实打实的科研成果才能为“全国第六”的排名添加更深刻的注解。科研创新的背后是“大师”的呕心沥血。交大校友蔡元培曾说“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大也,乃谓有大师之大也。”西安交大可谓“大师之大”。



回顾西安交大百年建校史,“大师们”从未缺席西交编年史。从“中国汽车之父”——支秉渊1942年研制中国首部汽车,到郑南宁院士团队攻克数字电视芯片“卡脖子”难题,再到2025年马伟教授团队在《自然-电子》发表可化学调控人工神经的突破性成果,这所高校始终将“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视为使命。



而且,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上,西安交大始终是“国之重器”的铸造者。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凝聚了李应红院士团队二十载攻坚心血,为国产航空发动机突破“极端工况服役”难题提供关键支撑;而二百多项国家三大奖、千亿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则让“西迁精神”在各个关键领域持续焕发生机。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格局,使得西安交大在2023年获得三大奖数量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小编了解到,这种种成果背后,是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5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强力支撑,更是588人次院士、杰青等顶尖人才的智慧结晶。

无数高精尖人才齐聚一堂,造就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硬实力”,带来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创新的生生不息——这应该就是始终名列前茅的终极密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