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咱们先不说台湾,先聊一聊辽沈战役!

1948年,决定中国命运和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拉开序幕,“辽沈战役”则是“三大战役”的首战。

辽沈战役开打前,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壮大到上百万规模,国民党在东北基本上只剩下锦州、沈阳、长春三座孤城,总兵力约55万。

局势已经明朗,但如何打?我党高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林打仗求稳,建议先打长春,理由是长春是东北腹地,对于我军主力来说,补给线也短,胜算更大。

另外,林认为从北往南打,打下长春,既能肃清后方威胁,又能获得稳固跳板,再打锦州和沈阳易如反掌。



然而,毛主席认为应该先打锦州,打下锦州,就等于掐断了国民党在东北与华北的交通要道,让他们无法撤往关内,我军则可以围而歼之。

4月,林给中央军委发电报,陈述自己想法的理由,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大隐患:一旦攻打长春不顺,长春守敌可能弃城退往锦州、沈阳,敌人合兵一处,则会造成我军攻城难度大大增加。

毛主席看了林的电报,虽然生气,但是还是尊重一线指挥官的意见,同意东北野战军先按照自己的意见试一试。

5月,东北野战军围攻长春,结果2个月也没打下来,战场陷入胶着状态!林没办法了,开始执行毛主席的作战意见:留部分兵力围长春,抽主力打锦州。



一切就绪时,时间已经到了9月份,战场形势瞬息万变,4月份打锦州,战场主动权是牢牢在我军手中,此时打锦州,胜负难料。

幸亏,我军调整迅速,部队纪律严明,执行计划到位,才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不过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塔山阻击战,那可是靠血肉硬拼出来的胜利。

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锦州一解放,长春守敌见无退路,迅速投降!沈阳孤敌很快也被打败,辽沈战役50多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台湾问题,目前是不是与辽沈战役前有点像呢?还别说,真的很像!赖清德之所以敢喊出“宁可让台湾变焦土”等狠话,企图顽固到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有美国撑腰及域外敌对势力横插一脚。



美国撑腰的重要支撑点是设在琉球的美军基地,域外敌对势力就是各种想趁火打劫或者火中取栗的国家。

辽沈战役时前,国民党也是觉得坚守一段时日没有任何问题。长春守敌更是觉得有沈阳、锦州互相支援,所以受到攻击时,死守不退。

咱们暂且抛开政治因素不提,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使用毛主席当年的方案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即:先控琉球,打掉美军的基地,台独失去强力外援,是不是就没了幻想,跪得更快一点!

琉球如果从法理上讲,本就不属于日本,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写得明明白白,日本领土仅限于本土四岛,琉球是要归还给我们的。



历史上就更不用说了,琉球长期都是我们的藩属国。二战后,美国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竟将琉球交给日本管理,但琉球归属至今仍存争议。

咱们即使不采取武力措施,是否也可以在琉球归属上做文章,敲山震虎,让美日有所忌惮顾忌。

当然了,我们和台湾是一家人,能实现和平统一最好,但指望台独凭良心自觉回归也不现实。只有采取措施,断了美援和外援,台独势力将会彻底失去幻想,届时和平统一的希望会更大!

当年毛主席对辽沈战役的策略就是这样的:首打锦州,切断敌人退路,长春、沈阳敌人既无退路,又无援兵,很快就斗志全无,大大加快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



当然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辽沈战役的胜利,除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还有各个战略区步调一致的“合奏”。

彼时,国民党主力被分割成沈阳、北平、徐州、西安、武汉“五个坨坨”,为了防止国民党军会撤出东北,进而迟滞解放战争整体进程,毛主席早早就把目光落在了要害之处锦州。

毛主席当年的神来之笔,盘活了东北整个战局,也使得全国解放进程大大加快。直观上讲,战争是军事域的对抗,但本质上看,战争还包括背后深层的政治对抗、经济对抗、后勤对抗。



所以,我们从不轻言开战,但也不害怕战争。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毛主席当年的奇思妙想也就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两岸统一,台湾回归是大势所趋,相信,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