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因早期症状隐匿,
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
即便采用国际标准治疗方案,
这类患者平均生存时间
长期停滞在11-13个月。
许多患者一经确诊便陷入绝望之境。
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肿瘤科病房,
一场突破传统治疗框架的医学实践
正在改写晚期胆管癌患者的生存剧本。
当绝望遇上转机 重启人生
福清男子阿明(化名)今年49岁,两年前,他因“腰背酸痛伴左颈部肿物”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肿瘤医学中心。
经检查,阿明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且有肝硬化病史。
最初,阿明尝试标准“化疗+免疫”治疗,病情不仅没有好转,更引发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腹痛、腹水,生活无法自理。
在他准备放弃之时,一份基因检测报告改写了他的命运,报告显示:他体内有胆管癌罕见的MET基因扩增靶点,而且针对这个靶点,在肺癌治疗里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新型靶向药物了。
基于“异病同治”原则,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孟超肝胆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陈雄果断启动精准诊疗方案:尝试肺癌新型靶向药物。
阿明用药24小时后,顽固性疼痛显著缓解;治疗1周后,竟奇迹般达到出院标准。目前,阿明已在治疗中获益超1年,而且肿瘤病灶持续缩小,曾经的晚期患者竟重返工作岗位。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
近期,78岁的刘大爷全身泛黄,被抬进医院时,肝脏已被转移灶侵蚀殆尽,胆红素指标飙升至正常值上限的10倍,腹腔感染严重。按照现行的国内外指南,这类患者已无抗肿瘤治疗指征,刘大爷被多家医院劝退。但是,等待就是意味着死亡。
(网络图)
接诊后,陈雄主任及其团队立即为刘大爷安排基因检测,以求生机。幸运的是,基因检测结果再次锁定MET靶点扩增,凭借阿明的治疗经验,检测报告出具后3小时内,刘大爷启动靶向治疗。用药72小时,刘大爷竟实现自主下床;3周后关键指标全面改善,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窗。
如今,这两位"医学奇迹"仍在续写生存篇章。
"肿瘤精准治疗已突破传统解剖学分型局限。"陈雄主任解释,MET基因作为细胞增殖的关键"信号枢纽",其异常扩增可导致多条促癌通路持续激活。
然而,这种跨癌种靶向治疗策略,正是基于"相同驱动基因突变可引发不同器官的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原理。2023年《柳叶刀》子刊数据显示,全球约40%的胆管癌患者携带各种突变基因,其中MET扩增约占7.3%,这也为"药物跨界"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最新奥地利通过对160名胆管癌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接受靶向治疗的胆管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较传统治疗组翻番。
但陈雄主任同时强调,“异病同治”在某些晚期肿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策略不是适用于所有瘤种,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从这种治疗中获益。该疗法需严格遵循"检测先行"原则,且存在特定不良反应风险,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全程保驾护航。
越来越多"阿明"和“刘大爷”正在改写命运剧本。据孟超肝胆医院统计,该院近两年接诊的晚期胆管癌患者中,已有10%通过"异病同治"策略实现生存获益。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通讯员:林霞 郭爱萍 林春梅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