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C计划的圆满结束啦~
在上海、杭州两场分享会中,两位主创蓝方、叶明欣与上海纽约大学政治学实践助理教授林垚、绿汀小屋创始人盛梦露一起,分别就“在撕裂的舆论场中,如何理性对话”、“优绩至上时代,如何重新养育孩子”等话题展开密集的讨论。对话全程高密度输出,烧脑但贴近生活~
令我们无比欣喜的是,这还是一场C计划与学员用户的双向奔赴:
● 学员若邻和妈妈送来了特别定制的礼物:形状接近“C”,象征好运的朱砂和锦鲤小挂件;
● 学员姝欣和爸爸驱车50分钟赶来现场与明欣老师相聚,又匆匆赶回去上体育训练;
● 学员京京和家长担心老师们要赶场来不及吃午饭,特意给老师们准备了零食!太感人了~
现场的观众中,有一半以上都是C计划的学员。尽管大家之前几乎没碰过面,但对于理性、思维价值的讨论,引发着深深的共鸣和触动。线上围观直播的伙伴们也忍不住呼吁:什么时候能来成都、河南呀!
/学员若邻带来的定制礼物!看得出来是个C吗?/
/蓝方给读者的寄语/
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在这个撕裂、功利的时代,C计划呼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看上去是很“非主流”的行为。但家长和孩子的热烈回应,对批判性思维的认同和坚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孤单。正如蓝方老师说的那样,作为一个机构,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能做的尽管有限,但多少都是有意义的。
上海分享会
杭州分享会
4月26日中午,分享会的主题是“撕裂与极化中,我们还能靠什么理解世界?”面对特朗普关税战、巴以冲突等撕裂事件,林垚认为:在讨论这些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公共议题时,批判性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即使个人没有专业的经济学原理知识,但如果从逻辑角度进行梳理,也能发现一些关税相关言辞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这有助于普通人识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误导性言论,在纷争冲突和不确定性中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蓝方和叶明欣则分享了自己在思辨课上的观察:不少孩子在面对战争等冲突讨论时,希望老师能先抛出立场,方便站队。但C计划的老师,始终坚持先带孩子补充背景知识;在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保持同理心;尊重问题的复杂性,坚持就事论事判断是非对错,而非简单地立场先行、非黑即白。
/从左到右:蓝方、林垚、叶明欣/
来现场的L5学员思悦妈妈也就“理性对话,弥合撕裂”这一话题分享了他们家的做法:在我们家,我们把不友善的、甚至恶意的语言和行为形象地比喻为“刀”。你不能控制别人是否会向你扔来“刀”,但是你能决定如何对待这些“刀”。 你是拿起“刀”来扎向自己,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还是抓起“刀”扔回去,让“小李飞刀”来回穿梭;还是看到它就是一把“刀”而已?不同的应对会有不同的结果。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能让孩子逐渐变得皮糙肉厚,也能帮助他们在冲突中理性对话。
/L5学员思悦母女/
4月26日晚上,在“优绩至上的时代,如何帮孩子重拾意义感?”主题分享会上,蓝方首先做了“休息羞耻”的主题分享。“优绩至上”文化强调个人能力、努力和绩效,虽然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公平、繁荣的社会,但也带来了自我剥削的问题。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在自我驱动和比较中,不敢懈怠,害怕失败,从而导致了深层次的休息耻感。即便知道休息的重要性,也很难放下压力去休息。
盛梦露则抛出了一个“反常识”观点:孩子在更早的年纪,变得不快乐并非坏事---这说明孩子成长了,他变得更“自我”,有更强的创造动力和探索欲望。但当家庭、学校、同学都强调“成绩是唯一意义”时,孩子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我们能做的,是去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在其中做不同的尝试。
蓝方和叶明欣则举了思辨课堂讨论的例子。在优绩主义带来的社会比较中,孩子克制不住地嫉妒同学,怎么办?如果没找到传统定义的“精英”工作,我的人生是不是很失败?蓝方和明欣强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不评判,不指责,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去引导孩子设立更健康的目标。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也在于此——帮助孩子通过理性思考和多元视角的讨论,获得开放的心态,看到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多元价值观,最终探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从左到右:蓝方、盛梦露、叶明欣/
世界读书日·《学会思考》专场分享会已经结束了。但是活动激发的思考却不会停止。这场相聚让我们看到:当我们用理性对话代替情绪对冲,用接纳包容取代评判苛责,用多元价值取代单一标准,孩子才能在复杂世界中更好成长。
这条路道阻且长,万幸路上还有你~再次好奇:下一次,我们又会在哪里相遇?
文案:南木
编辑:鱼丸
排版:番茄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C计划
分享更多理性的声音
C计划9年潜心打磨一门课
C计划思辨直播课, 以批判性思维和经典书深度阅读为核心,帮助孩子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会选择、负责任,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学生。
点击这里查看购买,越早购买,优惠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