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频伽和石雕力士化身西夏陵的“守护者”,开口向历史up主妙妙讲述西夏往事……4月29日,“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为该巡展首次来沪,共汇聚来自西北的120余件展品,近三成展出文物为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涵盖多种器物门类。

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指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海原县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协办。



展览现场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是上海与宁夏的一次文博交流,也在“文博热”的当下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观展选择。展览名中的“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在他者的视野中,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此次展览聚焦于“中国”这一概念,通过大量实物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

第一单元“共逐‘中国’之统”通过相关文献记载,体现出西夏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党项族与汉族“华夷共祖”的观念。观众能够从展品中看到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单元“共享‘中国’之利”,则从经济产业与生计方式的角度切入,阐释了西夏农牧业、商业、印刷业、制瓷业、金属铸造业等行业所体现出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大量实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西夏器物背后深刻的民族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深层动力。第三单元“共创‘中国’之美”通过对西夏社会的语言文字、儒释道文化、多元艺术和服饰文化四个方面的剖析,多方位地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西夏陵是具有独特建筑形制和重要文化内涵的一处陵墓遗址群,也是宁夏申报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的最后一单元“共奉‘中国’之陵”通过出土文物及图文介绍,邀请观众走近西夏陵,从其真实记录的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思考“何以中国”。



展览现场

展出的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是一级文物。西夏对首都和皇室的戍卫配备西夏的精锐部队,号“御围内六班直”,轮值紧密,多以符牌为凭,牌面阴刻西夏文“内宿待命”或“防守待命”。

西夏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制瓷技术,发展制瓷业,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展出的一级文物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


西夏文寿陵残碑

西夏文寿陵残碑1975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7号陵西碑亭遗址。白砂石质,出土时已残碎,由五块残碑石粘接而成,为拼合后留存西夏文字最多的一块。每字边长约3厘米,字体描金,有的笔画内金箔犹存。


彩绘泥塑佛头像

展出的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神态安详,狮子伏卧,呈现出既驯服顺从又不失威猛雄健的姿态。彩绘泥塑佛头像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佛头眼珠内的黑色釉料因高温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悯世间疾苦流下的眼泪,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


海报

展期内,“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高沉浸体验在上历博西楼三楼同步开放,以虚拟现实设备和人体动作捕捉等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穿越”到西夏并开启一场探索之旅。

4月29日至5月5日,上历博中庭还将举办“跟着展览游宁夏”主题市集。来自宁夏的数十个摊位围绕展览带来了产自本地的风物特产及独具匠心的特色文创,更把“塞上江南”的美景推介给观众,搭建起文旅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展览展出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二楼,持续至9月14日。

原标题:《西夏文物精品首次集结上海,上历博“贺兰山下‘桃花石’”特展开幕》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君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