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发电是个老话题了,全球各地都在用,算是清洁能源里的“大佬”。可最近几年,美国和中国在这条路上的选择却像两条岔开的道:一边是美国忙着拆水坝,恢复河道生态;另一边是中国在大江大河上盖水电站,规模一个比一个大。



这事儿让不少美国工程师看不懂,他们纳闷,中国人咋就这么热衷水电呢?而且,他们还觉得,中国人可能没完全搞清楚这里头的风险。

美国的水坝拆除:生态优先的转身

美国的水力发电历史不短,上世纪可是靠着水坝发电撑起了不少工业和生活用电。不过,时间一长,那些老水坝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拦住河水,鱼游不动了,河道生态被搅得一团糟,水质也变差,生物种类越来越少。于是,美国人开始反思,觉得这些老水坝带来的麻烦可能比好处还多。从2000年以后,他们就陆续开始拆水坝,恢复河流的本来面貌。



数据上,美国已经拆了1300多座水坝,这数字听着就挺震撼。拿华盛顿州的艾尔瓦河来说吧,那儿原来有两座水坝,一个建于1913年,一个1927年,挡了河道整整一个世纪。2014年,这两座坝被拆了,成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水坝拆除项目。

拆完之后,河里的鲑鱼又回来了,水流也恢复了自然状态,生态系统慢慢有了起色。这事儿在美国环保圈里被当成经典案例,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未来水电发展的方向。



美国工程师的思路很直白:水坝建多了,生态代价太大。拦河造坝淹了大片土地,野生动植物没地方生存,水库还改变了河流水文,下游水少了,农业和生态都受影响。

他们还担心水坝老化后,维护成本高不说,万一出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美国现在对水电的态度挺谨慎,更多精力投到了风能、太阳能上,觉得这些能源对环境干扰小,还能长期用。



中国的水电雄心:能源需求下的加速度

再看看中国这边,水力发电简直是如火如荼。中国地大物博,江河多,水力资源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人口多、经济飞速发展,能源缺口一直是个大问题。政府就把水电当成清洁能源的支柱,特别是在“西电东送”战略里,水电成了把西部资源变成东部电力的关键。现在,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稳坐世界第一宝座。



说到中国水电,绕不开三峡大坝。这家伙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总共22500兆瓦,每年发电量能破1000亿千瓦时。建的时候用了2.3亿立方米的混凝土,拦住长江水后,水库面积1080平方公里。好处多多:发电量能顶好几个火电厂,还能防洪、改善航运、灌溉农田。不过,代价也不小,土地淹没、移民搬迁,都是硬仗。



除了三峡,中国还在金沙江、雅砻江上建了一堆大水电站。比如白鹤滩水电站,2022年12月20日全线投产,总装机16000兆瓦,仅次于三峡,排世界第二。这电站用了16台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全是国产货,技术难度极高。

金沙江下游地质复杂,覆盖层厚、地应力大,水头压力也高,工程团队硬是啃下了这些硬骨头。白鹤滩投产后,年发电量能到624亿千瓦时,够几千万户人家用一年。



中国为啥这么拼水电?原因挺实在。14亿人,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电不够用咋行?水电清洁又稳定,能顶替不少烧煤的电厂,减排效果明显。水电前期投入大,但运行成本低,发电一稳定,电价便宜,对企业和老百姓都好。

中国水电技术全球顶尖,从设计到设备制造,都能自己搞定。白鹤滩的百万千瓦机组就是证明,技术含量不比谁差。政府把水电写进能源规划,资金、审批都给力,地方上也靠水电项目拉经济、搞基建。



美国工程师的疑惑:隐患知多少?

中国水电搞得风生水起,美国工程师却有点看不明白。他们觉得,水电看着干净,背后隐患不少,可能中国人没算清楚这笔账。建大坝得淹地,三峡就淹了1080平方公里,动植物栖息地没了,物种多样性受影响。鱼类洄游被拦,长江生态链也被动了刀。



水库蓄水放水,河流水量变不自然。枯水期下游水少,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都得掂量着来,水质也有恶化风险。大水库压着地壳,可能诱发地震、滑坡。金沙江上游就老有滑坡隐患,虽然还没直接威胁白鹤滩,但得时刻盯着。



水电项目动辄几十万移民,搬迁、安置、就业,都是大工程。三峡移民130多万,社会成本不低。美国工程师觉得,中国这么大规模上水电,可能是优先考虑了能源和经济,生态这块没掰扯清楚。他们担心,长远看,这些问题会拖后腿,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咋看隐患?应对有招数

其实,中国也不是没想过这些问题。政府和工程师们心里有数,也一直在想办法把影响降到最低。每个水电项目开工前,都得做环境影响评估,专家团队把生态、水文、地质风险摸个底。三峡建时,就搞了鱼类通道、生态修复,尽量保住长江生态。



白鹤滩用了地下电站设计,占地少,对地表破坏小。还有生态型过河设施、下泄流量调整,都是为鱼类和河流考虑。大水坝影响大,近年中国开始推小型水电站,分散布局,对河道干扰少,既发电又环保。

《环境保护法》管得严,水电项目得达标排放、保护生态,违规的直接叫停。当然,挑战还在。能源需求和环保之间的平衡不好找,技术再好也得落地执行。移民安置、生态修复,都是长期活儿,得一步步来。



中美水电路子不一样,背后是国情和思路的差别。中国人口多、缺电,水力资源又多,不用白不用。美国能源结构稳了,水电占比低,拆坝搞生态更划算。

中国水电技术硬核,能啃大项目;美国水电技术也不差,但重心转到风电能源了。这两种模式没啥高下,各有各的理,给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不同样本。发展中国家可能学中国,发达国家更偏美国,各取所需吧。



水力发电是清洁能源的大腿,中美两条路,一个往前冲,一个往后退。中国冲水电,是能源需求逼的,也是绿色发展的招。美国退水电,是生态优先的结果。美国工程师看中国,觉得隐患没算清,其实中国也在掂量,措施没少做。



未来怎么走?中国得在技术上再下功夫,把生态影响压到最低。能源、生态、经济,三者得找个平衡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