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值班形式如何,只要有助于提升效能,有助于最大限度减轻基层负担,就是积极的尝试。

全文1602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胡栖安(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陈荻雁


▲资料图:假期即将来临,游客开始出游。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日前,半月谈记者基层调研发现,一些部门和地区的值班制度出现泛化、僵化、应付化等异化苗头,空耗基层精力却难以匹配实际工作需求。

比如,某市一小学教师透露,学校领导曾在开会时强调值班纪律,要求必须在值班电话响起5秒内接听,并举出反面案例——另一学校教师在节假日值班期间未能在10秒内接起教育局检查人员打来的电话,被点名批评。不少人纷纷吐槽类似“一刀切”的做法,呼吁优化节假日值班。

身在职场的“上班族”,对节假日值班并不陌生。什么“电话铃响3声必须接听”“节假日安排双岗值班”“摄像头对准值班室工位”等等,具体规定有很多,惩罚措施也不少,就像一条条绳索,把基层员工绑得死死的,动弹不得。

必要的值班当然不可少。像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单位,因为职责所在,需要随时保持应急待命状态。可像编办、妇联、文联、科协、学校等,在周末、假日值班不涉及相关工作,值班并无太大必要。一味强调全部值班,“没苦硬吃”,其实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作风,并不可取,也很僵化。

很多人在节假日本可以安排出游或聚会,好好休息,尽情释放,可以调整身心状态,有利于精神饱满地投入事业当中。而动辄值班,守个电话机枯坐一天,这能产生什么增量价值?无非是一次次无用功而已。

要看到,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人与人、人与单位的连接,从来没有现在这样紧密。遇到什么情况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可以联系上,何必一定要“坐在值班室内,守在电话机前”?当下的治理模式和事务处理方式已经变了,以往雷打不动的值班制度也应随之改变。

特别是,各地各部门在处置值班事宜时,应多一些灵活机动,少一些僵硬刻板。该值班的部门单位,必须强化值班制度,严格落实相关责任,但不是把所有的部门单位都拉进来搞值班。面对上级要求,决不能机械执行、盲目落实,而是要实事求是。

事实上,近年来,中央层面一直致力于清理无效值班,连续发布了《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等减负文件,但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值班现象仍难以完全禁绝。

这中间,既有地方、部门简单理解制度规定的因素,也与一些地方少数领导滥用权力、随意加码有很大关系。有单位领导推进工作“实招”不多,却喜欢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折腾基层职工。

“没苦硬吃”式值班,可以休矣。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而是应该落在治理实践中、落在转变工作作风上。值此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驰而不息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顽疾,可谓正当其时。

一方面,值班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分层分类“按需”优化值班制度设计。这就需要做好甄别,对于那些负责常态工作的部门、单位,要尽量减负,不值那些不该值的班,坚决杜绝人力资源的“空转”现象。

另一方面,还应从制度层面强化对正常值班的重视。对那些常年无休,越是节假日越忙碌的部门单位,不仅要给时间补休、经济补贴,也要在日常排班设计上考虑此种情形,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闲权利。

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型值班形式。这值班、那值班,只要有助于提升效能,只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减轻基层负担,就是积极的尝试。

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这个“中长假”该如何值班,相信很多人都很关切,各地各部门不妨从现在开始,规范、优化节假日值班,值好该值的班,取消形式主义的响应式值班,让基层员工也有时间出去转一转,为提振消费助把力。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