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赛道上,小鹏汽车始终以“智能化”为旗帜,试图用技术革命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而作为品牌旗舰车型的升级版,小鹏P7+自亮相以来便引发两极分化:有人将其视为“中国版特斯拉Model S”,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资本催熟的“半成品”。
当技术理想主义遭遇用户现实需求,这款售价30万+的智能电动轿跑,究竟是颠覆者还是妥协者?
一、智能化突围:一场技术极客的狂欢
在电动车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小鹏P7+高举“智能化”大旗试图破局。双激光雷达、508TOPS算力、全场景语音交互——这些参数堆砌出一场技术极客的狂欢盛宴。然而,当冰冷的硬件参数撞上湿滑的现实道路,当付费订阅制遭遇用户钱包的沉默抵抗,这场狂欢逐渐显露出理想与现实的裂痕。小鹏在智能化赛道的激进,究竟是对未来的精准押注,还是一场自嗨式的技术内卷?
1.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自动驾驶的“军备竞赛”
小鹏P7+最激进的标签,莫过于全系标配双激光雷达和双英伟达Orin-X芯片(508 TOPS算力)。这一配置直接将硬件规格拉升至与蔚来ET7、理想L9同级别的“顶流圈层”。其XNGP系统号称可实现“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从高速NGP到城市道路的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再到停车场记忆泊车,几乎覆盖了用户90%的日常场景。在深圳、广州等已开放城市,P7+的确能完成无保护左转、避让加塞车辆等高阶操作,其决策逻辑甚至比人类驾驶员更“老练”——前提是用户愿意将生命托付给算法。
但技术狂欢背后藏着隐忧:激光雷达在雨雪天气的性能衰减尚未完全解决,而过于依赖高精地图的XNGP,一旦进入未开放城市或施工路段,系统会瞬间退化为“人工智障”。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每月1280元的订阅费(或一次性买断3.2万元)让用户直呼“用不起智能”。当友商纷纷将NOA(领航辅助)作为标配时,小鹏的“付费解锁”策略显得既傲慢又鸡肋。
2. 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的“天花板”与生态的“孤岛”
坐进P7+的驾驶舱,14.96英寸中控屏与10.25英寸仪表盘的极简设计扑面而来。其搭载的Xmart OS 4.0系统支持“全场景语音2.0”,不仅能实现连续对话、四音区识别,还能在断网环境下执行300多项指令。实测中,一句“打开空调23度、播放周杰伦的歌、导航到最近充电站”被瞬间分解执行,反应速度甚至超过多数智能手机。这种“可见即可说”的交互体验,堪称中国车机系统的标杆。
然而生态闭环正在成为桎梏:小鹏自研应用商店的APP数量不足50款,且缺乏CarPlay/CarLife支持,导致用户不得不反复在手机和车机间切换。更尴尬的是,其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概念(露营模式、K歌功能)实际使用率极低——谁会真的在车里对着空气合唱《孤勇者》?
二、性能与续航:数据亮眼,体验打折?
706km续航、3.9秒零百加速、全系碳化硅平台——小鹏P7+的性能参数表足以让竞品脊背发凉。但现实总爱撕碎实验室里的完美剧本:高速续航腰斩、冬季缩水成常态、狂暴模式沦为摆设。当用户发现“续航焦虑”未被根治,只是换上了“CLTC标准”的新马甲,当性能参数沦为营销话术的装饰品,小鹏P7+的工程师思维正在遭遇消费主义的残酷拷问:数据霸权时代,用户体验还能否用数字丈量?
1. 706km续航神话背后的“文字游戏”
小鹏P7+后驱长续航版宣称CLTC续航706km,纸面数据碾压Model 3长续航版(675km)。但实测中,开启空调+高速巡航(120km/h)的工况下,实际续航仅450km左右,达成率64%。尽管全系标配热泵空调和SiC碳化硅平台提升了低温续航,但冬季-10℃环境下仍会缩水至350km。相比之下,比亚迪汉EV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虽能量密度略低,但续航标定显然更“诚实”。
2. 双电机四驱版的性能悖论
顶配四驱性能版拥有486马力、757N·m的狂暴参数,零百加速3.9秒足以让燃油性能车汗颜。但问题在于:谁会开着一台轴距3米、车重2.2吨的中大型轿跑飙赛道?过于柔软的悬架调校让激烈驾驶时车身姿态难以控制,而制动系统在连续急刹后出现的热衰减,更是暴露了底盘调校与性能参数的割裂。与其说这是“驾驶者之车”,不如说是工程师炫技的“参数怪兽”。
三、设计争议:先锋美学还是用力过猛?
贯穿式灯带划破夜空,无框车门折射未来光影,小鹏P7+的星际设计语言试图重新定义电动轿跑的美学范式。但当前排乘客为仪式感按下鹏翼门按键时,后排乘客正以蜷缩的姿势支付“轿跑造型税”;当车主在烈日下为全景天幕贴上99元的遮阳帘,先锋设计便成了反人性的行为艺术。在新势力热衷的“设计军备竞赛”中,小鹏P7+像极了为概念车量产强行妥协的产物——用实用性献祭了太多用户体验。
1. 星际语言设计:未来感与实用性的博弈
P7+延续了P7的“星际”设计语言:贯穿式灯带、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营造出强烈的科幻感。尤其是“鹏翼门”版本,剪刀门开启瞬间的仪式感直接拉满。但用户很快发现:低矮的车身(高度仅1450mm)导致后排头部空间局促,而全景天幕在烈日下堪比“太阳能烤箱”(尽管官方声称紫外线隔绝率99%)。当一位身高180cm的乘客需要蜷缩着进出后排时,所谓“轿跑美学”更像是一种自我感动。
2.做工用料:新势力的“传统艺能”
拉开车门,Nappa真皮座椅和金属质感饰板勉强撑起30万级豪华感,但细看之下,B柱塑料件接缝不齐、后备厢盖板单薄等问题依然存在。更令人困惑的是,小鹏坚持将物理按键精简至近乎为零,以至于调节后视镜都需要进入三级菜单——这种对“简约”的病态追求,暴露了新势力对用户体验的认知偏差。
四、致命短板:补能体系与品牌溢价的双重困局
当友商将超充桩铺进县城,当特斯拉用价格战血洗市场,小鹏P7+正陷入“高端化”的困局:自营超充站数量不及新势力三强半数,品牌溢价能力却被锁死在“性价比”的牢笼。一边是车主在第三方充电桩卑微抢位,一边是潜在客户在蔚来展厅接过特饮时的会心一笑——补能基建的短板与品牌价值的疲软,如同两根绞索勒住小鹏向上的咽喉。在电动车竞争的下半场,没有生态护城河的技术派,终究难逃“代工厂”的命运诅咒。
1. 超充桩的“画饼”困境
截至2024年,小鹏自营超充站仅1500座,远少于特斯拉的2500座和蔚来的2000座(含换电站)。更尴尬的是,其480kW超充桩的铺设进度严重滞后,目前主流仍是120kW桩。这意味着P7+车主在第三方充电站排队时,只能眼睁睁看着隔壁比亚迪车主用“升压快充”抢走本就不多的资源。当补能便利性成为电动车的核心指标,小鹏的“重技术、轻基建”战略正在付出代价。
2. 品牌向上:高端化的“玻璃天花板”
尽管P7+定价已触及30-40万区间,但消费者心理仍将其归类为“国产中端品牌”。对比蔚来ET5(起售价32.8万)的“用户运营宗教化”和极氪001(起售价30万)的“猎装车稀缺性”,P7+缺乏独特的价值锚点。更严峻的是,特斯拉Model 3即将改款的消息,让所有30万级电动车如芒在背——一旦后者祭出价格战,小鹏的毛利率(2023Q1仅为1.7%)根本无力招架。
当小鹏P7+的激光雷达扫描过中国复杂的道路,它的算法或许能精准识别车道线,却未必能看清市场的生存法则。这场以智能化之名的豪赌,既展现了新势力破局者的锐气,也暴露了产品定义能力的稚嫩。在特斯拉用成本优势碾压、传统车企转身反扑的夹击下,小鹏的当务之急或许不是堆砌更多TOPS算力,而是学会在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钢丝上,找到那个让用户甘心买单的平衡点。毕竟,市场从不为实验室里的完美买单。
小鹏P7+像极了班级里那个偏科的理科天才:它在智能化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却在用户体验、品牌溢价等“文科科目”上频频挂科。当何小鹏高喊“未来属于智能汽车”时,消费者却在用钱包投票:2024年1-4月,P7系列销量不到1万台,同比下滑37%。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动车市场,技术领先性必须转化为真实的出行幸福感,否则再酷炫的激光雷达,也不过是资本故事里的装饰品。
或许小鹏需要明白:真正的颠覆者,从不会让用户为理想主义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