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餐饮环评前置审批未取消前,审批环节阻止了不符合要求的餐饮服务项目进入市场;取消后,没了审批“把关”,一些经营者未做足功课就选店、装修,准备开业时甚至开业后才知道相中的“商铺”并不能新建、改建、扩建餐饮服务项目,不仅前期投入的租金、装修费用、加盟费用等打了水漂,还要吞下违约金、行政处罚等违法违约苦果。

审批取消,但营商服务不取消。上海生态环境部门“跨前一步”,在餐饮服务项目新建或改扩建阶段甚至更早阶段提供合规指导建议,帮助经营者在餐饮服务项目选址、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使用等集中反映的多发问题上“扫雷”“避雷”。

4月28日,广西北路上的一家沿街小超市卷帘门紧闭。

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工作人员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家门店月初还在装修,计划在“五一”假期开出“温州小吃”,但生态环境部门“浇了盆冷水”——这处选址不具备设置排放油烟餐饮服务项目的条件。

经营者如果坚持从事餐饮服务,建议改换成不排放油烟的经营项目,比如下馄饨、煮面条这类蒸煮类业态,或者另觅符合要求的经营场所。



广西北路。 陈玺撼摄



执法人员指导经营者检查经营场所,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陈玺撼摄

“经营者一开始不能理解,但我们和街道多次普法和沟通后,反而感谢我们帮他及时止损。”黄浦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二中队四级主办王容达表示,中心城区开设餐饮服务项目的成本较高,许多店铺需要预交三至六个月甚至一年的租金,并将这其中数月的租金作为“押金”,避免“反悔”。不少经营者为吸引客流,还会支付较高的加盟费获得知名品牌授权,又或者多花点设计、装修费用。

这次提醒,让这家门店仅损失了“押金”和初期的拆旧清理费用,没有在后期装修、人员招聘、物资采购等方面“陷”得太深。

记者从上海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到,餐饮环评前置审批取消后,虽然优化了营商环境,但经营者对监管执法部门“把关”仍有较大需求,尤其是在餐饮服务项目选址等方面,一些经营场所实际情况复杂,即使是出租人也未必知晓可否开设餐饮项目。

“我能不能开饭店、开油锅?在调研中,许多餐饮从业者都反映了这样的困惑。这引人反思,在相关前置审批取消后,事前事中阶段是不是就不管了?”黄浦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高晓怡表示,企有所呼,营商服务绝不能缺位,可以改前置审批为前置服务,为有需要的经营者提供合规建议。

今年3月起施行的《上海市餐饮业大气污染防治办法》也注意到了上述问题,要求生态环境部门编制餐饮服务项目大气污染防治指引,并向社会公布,指引应当包括餐饮服务项目选址等要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内容。

思路理清后,黄浦区生态环境部门主动对区内餐饮服务项目选址生态环境风险点进行排摸,截至目前已梳理出900多个点位,与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经营者证照信息逐一比对,发现了一批已经或计划开展餐饮经营却还蒙在鼓里的经营者,帮助他们通过更换业态或经营场所等方式实现合法经营。

淡水路上一家面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曾和房东确认过能开烧烤店,结果装修得差不多了,才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过程中被提醒选址合法性的问题,区生态环境局帮忙比对数据后,建议他调整业态。他坦言,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还是想把店开出来,如果更早发现问题,可以避免更多损失。



改换业态后,门店重新装修。 陈玺撼摄

据透露,黄浦区生态环境部门已在尝试“多跨前几步”,该部门已组建10个“三人工作小组”,走访对接街道的综合网格,在签订租赁合同、选址、确定经营业态等更早期阶段就给经营者提供合规建议。

外滩金融人才公寓面朝中华路一侧的商铺曾因油烟净化设施配套问题,无法开设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项目。

通过区域网格联动机制,黄浦区生态环境部门帮助经营者制定了符合标准的油烟污染控制方案,既满足居民对城市“烟火气”的需求,又最大程度减少油烟扰民问题。

外滩金融人才公寓商业项目运营负责人朱庆彬说了一个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小插曲:按照相关标准,油烟排放口高度大于15米即可,但这样的“达标设计”仍影响高层住户,在生态环境部门建议下,他们主动增加投入,延长管道,把油烟排放口拉高到了楼顶,并购置了高性能的油烟净化装置,“如果靠我们自己摸索,很可能达不了标,还要承担违法风险,现在招商情况良好,居民餐饮选择丰富,油烟排放对周边环境也友好,可以说是多方共赢”。



外滩金融人才公寓面朝中华路一侧。 陈玺撼摄



外滩金融人才公寓外墙,超长版管道将油烟排口推到了楼顶。 陈玺撼摄

来源 | 解放日报

作者 | 陈玺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