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讲述她和表弟的春招现状,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
先说我:
本科国内211毕业,被某大厂裁员后,去国外读了1年留学硕士(总花费30多万)。去啊年秋招0 offer,春招也不想再去试了。走校招途径根本没一点回应。
走社招呢?空窗2年,给hr投了简历,99%的已读不回,1%问最近2年有在工作吗?然后剧终,不管是大厂、还是几十几百人的郊区小厂,都是这样,真的是麻了。
我表弟:
北京某985本科毕业,qs50硕士留学,他的校招反馈倒是多很多,每个月都有去线下笔试、面试的,截止到昨天一共就拿了2个Offer,一个是劳务派遣(最后才被告知)、一个还是要先培训交钱(懂的都懂),现在只能继续家里蹲。
校招招聘信息不好找,网申每次填一大堆信息,后续流程又慢,表弟也麻了。国外留学花了不少钱,回来依然没有一点竞争力,后悔当初的选择了。
大厂校招,面试官面对众多简历,所以在筛选时会重点看毕业学校、学历、专业,再关注实习项目经历。国外留学只要学校在QS100,不是一年制水硕,基本都没有问题的。
作为毕业生,如果能在学校、专业、成绩上有一项突出,如学校排名靠前、专业对口且成绩优异,这些在大多数面试官内心都是加分项。面试时,面试官会重点询问专业背景、实习经历的关联度与真实性,还会评估应聘者的潜力、价值观和意向。这其中,简历内容真实性尤其关键,HR会通过提问细节、项目经历,对行业的看法等方式判断应聘者是否在说谎。一旦发现造假,会被记录在面评系统中。这就几乎等同于进了企业黑名单,后续此公司求职几乎无望。因此,应聘者切勿在简历中造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害了自己。
以上是主观因素,还有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下面来自一位某大厂HR对今年春招的看法。
今年的校招,我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公司效益受外部影响出现下滑,老板一直强调降本增效,校招岗位需求直接减半,但即便如此,我们招的人在同行里也算是多的了。一些朋友在中小公司直接放弃双选会摆摊,社招也停了,只出不进。
和学校就业处老师交流时得知,参加双选会的企业少了很多,即使来的也不怎么招人。我们在某招聘网站挂了几个基础岗位,待遇一般,结果上午挂出,下午就收到几百份简历,消息多到根本回不过来,即使筛选出不合适的,光是点击操作都要花很久,挂了一天就赶紧下架了。
看到很多同学找不到工作,他们可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学历不行、能力不足,其实都不是。就业岗位就那么多,优秀与否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企业要求看似越来越高,但本质上老板更喜欢年轻、学历高、能力强且要价低的人才。以前我还会怼老板想法不切实际,现在才发现,真有这样一批人可供选择。
老板在社招也开始压价,给出的薪资低得离谱,但依旧有人来面试,因为大家失业太久,只想找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坦白说,看着这些情况,我做这份工作都感到很抑郁。我只是想把实际情况说出来,希望大家都能理解,也许这样能给大家一些宽慰,也许会让人更难过,但这就是当下真实的校招现状。
文字 | 佚名 编辑丨芳草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