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作为典型的拆迁型干部,曾经在任上可谓毁誉参半。有的人觉得他办事大刀阔斧,也有的人干脆称呼他叫“耿疯子”。当年从灵石县长任上调离当地,有人干脆送花圈。
他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口音里带着山西土话,脚上的皮鞋也总是落满土,大部分时间的工作都是现场办公。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从他担任灵石县长开始就具备了。
耿彦波的拆迁之路是从灵石县开始的,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不到40岁的他就当上了县委副书记、县长,在整个山西可谓相当年轻。
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刚主政一方,就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耿彦波提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5000万元修葺王家大院。
不管是在任的领导,还是离任的县上领导,都觉得耿彦波在胡闹。毕竟,当时县里一年的财政收入连一个亿都不到。
作为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他当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推动王家大院的修葺。但是耿彦波挡不住悠悠众口,因为修葺大院肯定要涉及拆迁,平衡各方的利益难如登天。
就这样,整个县都知道他们的县长是个疯子。有一天,耿彦波甚至收到了一颗威胁他的子弹,直言“送魔鬼见阎王”。
但是,耿彦波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想法,主持和推动了王家大院的修葺改造。每次只要去外地出差,他也会想方设法的宣传王家大院。
1996年,山西太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这期间,灵石县的宣传部长亲自来到太原,邀请各位古建筑领域的专家到王家大院参观。
那一次的宣传相当成功,哪怕是多年以后,很多古建筑领域的专家还记着王家大院是如何名声鹊起的。
很多专家认为,王家大院当年的改建改造是耿彦波最成功的项目。可就像人们叫他疯子那样,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时间来到2000年,耿彦波从灵石县调任榆次市担任市委书记。就在离任之前,有人发现在县城的公开地方放了3个花圈,意思很明显,这是给耿彦波送行的。
此时,王家大院的改造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不过作为当地的旅游名片,在拉动经济上还没有发挥显著作用。
非但没有发挥作用,在该建改造的时候,由于涉及到了拆迁,耿彦波作为主政的一把手,也得罪了不少人。更何况,从始至终,有人一直反对耿彦波这么做。
所以,在离任的时候被送花圈,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当这件事传到耿彦波耳边的时候,他只是告诉身边的人,此事还是不要声张罢了。
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种事儿都拿不到台面上来说,背后存在积怨和争议,更多的时候,还要时间去慢慢消化。
如果耿彦波只是改造了王家大院,他在后来也不会引起更大的争议,乃至声名鹊起。从他离任灵石县之后,在其他地方担任一把手,拆迁和改造也一直在推动。
他是从2000年3月调离的,4月刚到榆次主政,就开始修复常家庄园,采取的模式和改造王家大院类似。
可能有人想不通,耿彦波为什么一直执着于文物的改建改造?当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自己对文物古建筑十分的热爱。
在耿彦波看来,各地的文物和文化不能局限于书本、典籍,更应该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文物上,所以,保护文物就成了他这位官员的重大使命。
这话听起来虚无缥缈,可实际上也符合耿彦波的经历和人生。年轻的时候,他从和顺县一户农民家庭里走出,在山西大学学的是中文系。
虽然后来步入仕途成了官员,但是耿彦波一直自认为是文人。跟他接触的人都知道,耿彦波常常张口就能大段背诵《论语》,他自己的精神偶像更是曾国藩。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耿彦波在各地推动古建筑的改造,哪怕遭遇巨大的阻力也一往无前,是因为有真正内在的驱动力。
可这样一来,争议一定会如影随形。
有人一直指责耿彦波是文物造假。当年他在各地推动古建筑改造的时候,基本上都把原来的东西给拆了,在基础上建造了新的,由此产生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
比如,在大同的改造中,偌大的城市里就有大量的仿古民宿和商店。即便是仿古,业内的一些专家也指出,新建的房子样式实际上是错的。
大同地区地处山西北部,房屋普遍较矮,而在山西中南部地区,房屋挑的很高。在耿彦波主持的改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仿照山西南部地区的类型来建造的。
正因为如此,争议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在旧有的基础上修建,比如涉及到城墙的修建,一般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一面就行。
耿彦波的设想则不一样,要么是将原来的基础拆掉重修,要么是就将旧的城墙完全包裹在新城墙里边。
他甚至还提出过一个理论,哪怕是现在新修的城墙,经过几百年的岁月磨洗之后,也会变成文物。
也正因为如此,“造假文物”的名号不胫而走。有人不认可耿彦波的做法,但很多古建筑专家也清楚,实际上在这种问题上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专家可能觉得这么做是在造假,但是在当地的老百姓看来,耿彦波主持推动改造对他们的生活有利。
比如大同的一些人就觉得,原来的老城墙就是一个土垛子,这些遗址很矮,如果发展和打造旅游业,根本不会有人来看。
所以,不把真的拆掉,建设假的,当地的旅游业根本发展不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地的百姓更愿意支持耿彦波的做法。
当然,这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都支持,所有的改造都会涉及到拆迁,利益分配不均,或者是其他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一定也会引发矛盾乃至积怨。
除此之外,从反对者的角度来看,比如像大同这样的古城,有观点认为,打造后的古城要有人居住才有生活气息。
只是打造古城,把原来的居民全都搬迁出去,即便古城修建的再好,那也是一座死城。所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期,同样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关于这一点,耿彦波也有心理准备。他曾经说过,如果大家永远说好,平平静静的,肯定当不好领导,而好的领导就是在骂声中锤炼出来的。
还有观点认为,在耿彦波主持修建改造的各个古建筑项目中,最成功的就是王家大院,此后的其他项目实际上都是对前者的复制。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单纯的复制实际上并不可行。
目前的王家大院是国家级4A景区,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灵石县的旅游名片,也成了当地人真正的聚宝盆。
旅游带来的收益现在真正体现了出来。每年王家大院接待的游客规模都很大,当地人觉得这一切都是耿彦波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他的远见卓识,怎么会留下这个聚宝盆?
实际上,支持也好,争议也罢,在耿彦波本人看来,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应该极尽所能的去做事。
多年以后,外界形容耿彦波是李达康,而他自己也曾经表示,不管在哪里任职,总觉得想做的事太多,而时间太短。
所以说到底,人们一直忘不了耿彦波,实际上就是在怀念他身上的这种做事精神,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所有官员都具备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