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关键、最紧张之时。但就在这时,344旅旅长徐海东旧疾复发,不得不卸任旅长一职,返回延安休养。徐海东的离职让八路军总部和115师师部同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由谁接任344旅长。朱老总三思之后提议由344旅下辖的687团团长田守尧接任,却被毛主席驳回,最终毛主席亲自派去一人完美解决了问题?那么,毛主席究竟派去了谁?

其实关于344旅旅长争议的问题在八路军改编之初就存在。1931年8月25日,中央军委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完成了对红军主力的改编,红十五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原军团长徐海东改任旅长。但这个任命一公布,就引来了115师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的担忧,他们联名向毛主席致电,希望能够改换他人担任344旅旅长。



林彪和聂荣臻这两位日后的开国元帅有如此举动与344旅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344旅前身是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则是由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和刘志丹率领的红26、27军合编而成,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赫赫的部队,尤其是红25军,更是因其特殊性而备受关注。

红25军最早成立于1931年10月,是以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及六霍起义的武装力量为基础建立的,隶属于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导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25军损失惨重,编号被撤销。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出于战略需求重建了红25军。1932年4月8日,红25军再次组编,红28军被编入红25军。1934年4月17日,红25军和红28军再次合编为红25军,这也是红25军的最后一次组建。



红25军的发展虽然艰难曲折,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鄂豫皖苏区是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给百姓带去了希望,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因此当红军招兵时,许多人都踊跃报名,包括许多不足20岁的热血青少年。这些青少年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革命后代,他们追随父辈的脚步为国家未来而战。考虑到这些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低,战斗力弱,便将他们全部编入红25军,作为储备力量。红25军也由此被称为童子军。

红25军虽然被称为童子军,但实际上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弱。由于红25军是作为后备力量而存在的,因此分配的红25军的武器都相对落后。但红25军硬是凭借这些简易的装备,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许多部队由于长征的恶劣条件,加之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时都大幅减员,比如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6万人,但成功抵达陕北的仅有约7000人,减员92%。然而红25军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兵力不减反增。



红25军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与其强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执行力有关。战斗时,永远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冲锋在先,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起了良好的表率作用。部队行进时,吴焕先又习惯走在最后一个,只为了不落下一个人。在此影响下,红25军的战士非常团结友爱,会帮体力不支的战友拿装备,搀扶受伤的战友继续前行。且红25军的管理非常严格,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令行禁止,信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徐海东对战士们的训练严苛到了可以说是“变态”的地步,因此25军才能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1937年,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由于国民党对红军的编制的压缩,许多红军将领只能降职任用,徐海东就是其中之一,连降三级成为了旅长,受林彪和聂荣臻的领导。红军改编之前,林彪和聂荣臻一个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一个是红一军团政委,与徐海东同级。徐海东战功无数,就连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与其也有一定的关系。



按照徐海东的能力和功劳,完全可以胜任师长一职。徐海东突然成为二人的下级,林彪和聂荣臻担心镇不住他,影响队伍的稳定发展,甚至影响抗日大局。因此才向中央致电希望更换344旅的旅长,但毛主席却坚持之前的任命。

其实毛主席并非没有考虑林彪和聂荣臻提出的问题。但徐海东长期领导344旅,与344旅一起成长,战士们对他的信任和爱戴绝非他人可以轻易取代。而且344旅还是铁板一块,内部高度团结,外来人员很难融入。如果贸然更换领导人,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破坏344旅的战斗力。因此毛主席才坚持由徐海东担任344旅长。



被称为徐老虎的徐海东一上战场就奋不顾身,非常勇猛。但也因此大伤小伤无数,身体早已不堪重负,1938年病倒在华北战场。徐海东明白他已经无力指挥战斗,为了大局考虑,他主动向中央请辞。徐海东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也早有准备,他本打算由687团团长张绍东接任他,为此还曾重点培养。怎料张绍东为了一己私利,勾结参谋长兰国清带队叛逃国民党,辜负了徐海东的信任,旅长的人选面临重新选择。

出于对344旅超强凝聚力的考虑,朱老总认为旅长的人选应该从344旅内部产生,并推荐了687团团长田守尧。田守尧也是344旅的老将,在344旅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344旅出现问题时,主动承担责任,配合调查,也是很多人公认的旅长人选。但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否决了这个建议。



毛主席之所以否决是考虑到田守尧太过年轻,经验不足,很难将这一支有着辉煌战史的部队带好。同时毛主席还考虑如果从344旅选取旅长,无论是谁都可能引起他人的不服,破坏344旅的团结。于是便将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调去担任344旅的副旅长兼代理旅长。

杨得志也是一名悍将,作风和徐海东非常像。加之黄克诚在1937年10月开始担任344旅政委,经过1年多的政治教育,344旅战士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黄克诚的配合下,杨得志很快就取得了33旅全体人员的信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