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距离特朗普“二进宫”满百日之际,这位自诩“美国史上最伟大总统”的男人,又一次凭空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战争。这一次,他盯上了哥伦布日,一个早已在美国社会共识中逐步退场的节日。他在社交媒体上高呼要“让哥伦布日起死回生”,控诉“觉醒派”摧毁传统,誓言要“恢复荣誉”,语气之激昂,语调之愤慨,仿佛他真能靠一条贴文颠覆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转向。
可笑的是,哥伦布日从未被美国法律废除。它仍是联邦假日,只是许多地方政府因反思殖民历史而主动改以“土著人民日”代替。也就是说,特朗普高举的“复兴大旗”不过是对空气开炮,一场彻头彻尾的“虚空打靶”。但对特朗普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再次成功将自己推上了舆论C位,把一场象征性文化冲突打造成支持者心目中的“最后防线”。
从“建墙”对抗移民,到“让哥伦布日归来”,特朗普玩的从来不是政策,而是叙事。用看似高尚的传统价值包装排外、反智、种族中心主义的核心议程,这是他屡试不爽的剧本。这次,他又拿哥伦布开刀,试图把一个历史争议人物塑造成“文明启蒙”的象征,用以对抗民主党的多元包容论调。然而哥伦布其人其事早已被研究摧枯拉朽地揭示:屠杀、奴役、传染病、强夺土地,甚至将土著人的手砍下当作惩罚。他留下的,是一段血淋淋的殖民暴行。可特朗普不会提这些,他只会高呼:“他们在抹杀意大利裔英雄!”
这不是历史辩论,这是赤裸裸的选举操作。他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情绪共鸣;不是共识,而是阵营撕裂。他深知,一句“民主党要取消哥伦布日”,足以让中西部老白男怒火中烧;一句“我要捍卫传统价值”,就能换来福克斯新闻整晚的舔屏报道。而这种“符号政治”,才是他真正的强项。
特朗普的这波操作是其“美国再造”计划的一部分。从废除性别认同政策,到强推“英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再到成立“白宫信仰办公室”,这些看似支离破碎的动作,实则有一条清晰主线:用保守主义价值重新定义“谁才是美国人”。哥伦布,是这套叙事中的“白人开拓精神”图腾,是他心目中“真正美国”的象征。而原住民的伤痕、移民的奋斗、多元族裔的贡献,则统统被打包进“觉醒文化”的反派剧本中加以否定。
这就是特朗普的魔术。他让“文化战争”看起来像是普通美国人之间的理念冲突,实则是精英权力对社会议题的再编码。他把制度性不平等包装成文化斗争,把原住民社区争取水权的抗争,简化成“左派又在矫情”。当支持者高喊“让哥伦布回来”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哥伦布从未走远,真正被消声的是他们社区的公立医院,是他们子女学区里的图书馆,是日益枯竭的社会保障体系。
特朗普这场闹剧的国际回响,也揭示了其叙事的破产。当阿根廷总统歌颂哥伦布的“文明贡献”时,委内瑞拉总统怒斥其为“种族灭绝推手”;墨西哥总统更是直言:“我们不需要被教化!”连曾经的殖民宗主国西班牙媒体都不得不提醒:历史不能被简化为胜利者的独白。但特朗普在乎这些吗?当然不。他只需要国内的“红脖子”叫好、转发、投票,哪怕世界把他当笑话,他依旧是“美国精神”的自封守护者。
而当聚光灯照耀着特朗普的文化表演,真实的美国却愈发焦虑。最新民调显示,他的百日执政支持率仅为39%,创下80年来最低纪录。他吹嘘的“边境封锁”,连巡逻队都私下笑称是“拦住了镜头而非移民”;他承诺的税改与经济振兴,实际让中小企业更加困顿。而对医疗、枪支、教育这些关系全民切身的议题,他却选择用哥伦布来分散注意力。
特朗普根本不在乎哥伦布日是否真的“复兴”,正如他当年高调要炸伊朗文化遗址,最后却悄悄改口“尊重法律”。这场文化战,只是他维系MAGA信众的糖衣炮弹,是一次精准计算的流量操作。他要的从不是治理,而是存在感,在新闻头条、在社交平台、在愤怒的支持者心中。
哥伦布的船早已沉没,可特朗普的流量航船依然破浪前行。每一场文化战争都是一次流量灌注,每一个符号争夺,都是对真实问题的遮蔽。在特朗普的“美国梦”里,没有原住民的伤痕,没有社会的裂痕,只有挥舞着星条旗的胜利幻象。可惜的是,梦终究要醒,而那片“新大陆”,早已遍布裂缝。真正的美国,还在等待一场不靠表演、不靠符号、而靠实质的疗愈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