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当 “ 演员杨紫,发文告别”“”41岁男星韩庚,发文告别”“32岁歌手周深,发文告别”的标题频频刷屏,点开却发现只是明星更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你是否也感到 被套路了?
01
“ 告别体”成新刺客
这些被网友戏称为“告别体”的报道,正在成为娱乐新闻的新套路。
点开内容,往往只是明星发了一条日常微博,或是为新作品做宣传,与“告别”二字相去甚远。这种利用明星效应制造悬念的手法,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标题刺客——用夸张的表述吸引点击,实际内容却名不副实。而 “挂羊头卖狗肉” 式的新闻包装,不仅消耗着公众的信任,更让大众陷入审美疲劳。
除了告别体,娱乐新闻还热衷“有好消息”“传来喜讯”等含糊其词的标题模版,其背后娱乐新闻在流量压力下的畸形发展可见一斑。
平台算法偏爱高互动内容,明星话题自带流量光环,二者结合催生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报道方式。但长期来看,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正在透支媒体公信力,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产生“信息倦怠”——看到类似标题的第一反应不是好奇,而是“又来了”的厌烦。
02
谁在"占用公共资源"
社交媒体上明星隔三差五地道歉、澄清、回应争议,而“无意占用公共资源”似乎已经成了话术模板,用起来相当顺手。
但当娱乐新闻长期占据热搜、头条,真正被占用的 “公共资源” 究竟是什么?
从传播学角度看,所谓的“公共资源”至少包含三个维度:公众有限的注意力、平台宝贵的流量资源,以及媒体的版面空间。当某明星的绯闻连续多日霸占热搜,同期的重要社会新闻却被淹没时,这种资源挤占就势必会导致其他真正需要得到关注的、有讨论价值的信息被淹没。
近年来,娱乐圈频有“大瓜”爆出,相关话题在数日内霸榜热搜,主流媒体也跟风报道,从不缺席。但和“大瓜”同期发生的民生政策调整、国际重大事件等硬新闻却往往在如潮的吃瓜群众面前“销声匿迹”。
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信息传播的优先级,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的认知结构。当人们习惯于消费碎片化的娱乐资讯,对复杂社会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就会相应下降。
03
娱乐新闻的出路
指责娱乐新闻“低俗”容易,找到解决方案却需要更多建设性思考。
首先必须承认,受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客观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内容质量。媒体可以少些“看图说话”式的明星微博搬运,多些对文娱产业的深度观察;少些捕风捉影的绯闻炒作,多些对作品本身的专业解读。
技术层面,平台算法的优化至关重要。当前基于点击量的推荐机制,客观上助长了低质娱乐内容的泛滥。可以考虑引入“内容质量分”等多元评价指标,或为重要公共议题设置流量保障机制,通过人工编辑精选优质内容,保障硬新闻的传播渠道通畅。
娱乐新闻并非生来带有原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明星和经纪公司有必要看到,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靠占用公共资源堆砌而来。
当行业各方都能超越短期流量焦虑,娱乐新闻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公众的注意力资源也才能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校对 | 杨利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