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翠竹伴诗魂

管恒庆

西蜀名园望江楼,此薛校书旧日枇杷门巷,为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望江楼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望江楼与薛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世人公认的唐代女诗人的纪念园林;又因为望江楼的园林艺术独具特色,以竹建园,满园翠竹幽韵,被誉为“竹的公园”。



这里满园翠竹如海,荟萃了中外珍贵名竹。慈竹成林,郁郁葱葱;巨竹高达数丈,直入苍穹;箬竹高仅寸许,娇小奇异。有的叶子很宽,几乎等同于粽叶;有的很窄,苑如细眉柳叶;有的颜色很漂亮,翠翠盈盈;也有的颜色很奇特,一片叶子上有两种颜色交替。它们各各争奇斗艳,杆形姿态万千。竹子多达一百七十多种,成为竹园大观,可能是我这辈子见到最多种类不同竹子的汇集。

园内每条道路两旁,绿植呈现。每一座楼台亭阁,几乎都掩映在绿竹之中。

漫步竹林,但见枝叶交错,竹影婆娑,“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风徐来,在这醉人的满眼绿色的世界中,心胸为之一爽,神志为之一清。园内盆景也是竹石材料制作而成,几支疏竹,几片小石,一泓清水,端的别有风味。

薛涛一生爱竹,尝以竹自喻,以竹明志,以竹自勉。她晚年居碧鸡坊,建吟诗楼,并在居所附近遍种佳竹。一场春雨过后,微风习习,薛涛和后辈友人一起在竹林中漫步,青青翠竹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令人心旷神怡。深知薛涛爱竹,友人即兴写了一首《雨后玩竹》诗相赠,赞南国雨后翠竹的阿娜多姿。薛涛觉得友人的诗没有写出竹子的节操和精神,于是酬答唱和了这首《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竹能笑傲霜雪,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诗人写竹,意在喻志。“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竹在繁花似锦之中不为所动。“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竹以高雅之士相交,与忠贞之人相伴。竹亦如此,薛涛又何尝不是如此,何尝不愿如此?特别是末两句“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竹之有节,人人可见;涛之有节,人人皆知。薛涛沦为乐籍,不是她的过错,在当时,以一弱女子对此她是无力抗拒的。问题是入乐籍之后,她并没有像一般乐伎那样堕落下去。《全唐诗小传》记载她:“出入幕府,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她的受知是因为诗才,并非以色相侍人,晚年说她“苍苍劲节奇”并无过分之处。这首诗咏的是竹,也是咏她自己,也许竹与她已经融为一体。竹即涛,涛即竹。竹是薛涛的榜样,也是她的象征。



望江楼公园里的楼设计非常棒,即使是一个对古建筑不很了解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设计非常特别,也可以说是匠心独具。如今楼内没有一件家具,但是你坐在楼的沿凳上,就能有很特别的感受。仿佛是一个下着雨的阳春三月,仿佛你成了薛涛,身后是侍候你的侍女。看着雨丝从绿色的瓦檐上串串滴落,清新的空气里弥散着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仿佛有人一声:小姐,来客人啦。你回头看到书桌案上,放着文房四宝,自己邀请的吟诗作对的朋友们正拾级而上。而那在镇纸下面的,分明就是你昨晚亲手制作的红箋……薛涛笺。游人由于受到薛涛诗歌的熏陶,翠竹精神的感染,因此在离开望江楼公园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平静的,满足的,舒畅的。

望江楼,这座品味高雅、独具神韵、耸立于锦江江畔的竹文化园林,成了诗的源泉,美感的源泉。这座园林把薛涛的诗物化了,形体化了。这里的景物仍在继续抒写着薛涛曲折而又美丽的人生故事。竹是薛涛的灵魂,竹也是望江楼公园的灵魂。看看这绿竹、红箋、楼阁、联额,我便感觉到女诗人灵魂的呼吸。我暗自寻思,或许这就是薛涛人生戏剧大幕,至今不谢的一个原因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管恒庆(网名管管,副高职称,教育工作者;网络作家,近年发表散文、诗歌50余万字。著有《随感集》《美迪集》《故乡情缘》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