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部,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6万。阿尔巴尼亚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得到了世界大国苏联的重视。阿尔巴尼亚濒临亚得里亚海,和意大利隔海相望,海岸线长约347公里。意大利是北约国家,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处在两大阵营对抗的前沿。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试图将阿尔巴尼亚打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大量援助。苏联对阿援助包括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二战时期,阿尔巴尼亚遭到了巨大破坏,从1946年到1948年间,苏联通过“无偿援助”帮助阿尔巴尼亚修复基础设施、建立重工业体系,包括地拉那纺织厂、发罗拉水泥厂等标志性项目。这一阶段属于无偿援助,没有产生债务。
但到了1949年,苏联将阿尔巴尼亚纳入了经互会范围,开始以优惠贷款的方式对阿尔巴尼亚进行援助。从1949年到1961年,苏联总计借给阿尔巴尼亚4.3亿卢布。苏阿交恶后,苏联开始要求阿尔巴尼亚归还欠款,但阿尔巴尼亚拒绝归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债权,继续要求阿尔巴尼亚归还欠款,但俄罗斯却一分也没有收回。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苏阿友好。1946年,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选择苏联为自己首次访问的国家,霍查抵达莫斯科后,得到了苏联的热情接待。在苏阿双方的会谈中,斯大林向霍查承诺,"苏联将把阿尔巴尼亚打造成社会主义在亚得里亚海的灯塔。"此后霍查奉行一边倒政策,全面倒向了苏联。
在工业方面,苏联援助了阿尔巴尼亚14个项目,比如斯大林纺织联合企业,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郊外,拥有6200名工人,是苏联工业移植的样本,整个纺织工厂的设备完全来自苏联。苏联在阿尔巴尼亚完全复制来自乌拉尔工业区的生产模式,帮助阿尔巴尼亚打下了工业基础。
在军事方面,苏联在1949年,向阿尔巴尼亚输送了327车皮军火,包括2.4万支莫辛-纳甘步枪和450门迫击炮等等。苏联还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87辆T-34坦克。苏联还投入大量资金,将阿尔巴尼亚发罗拉湾,打造成了能够停泊潜艇的现代化军港。
第二,苏阿交恶。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附加了一定的政治条件。比如1959年苏联打造的发罗拉湾军港完工后,苏联提出和阿尔巴尼亚建立联合海军基地,要求阿尔巴尼亚军队接受苏军指挥。霍查因此对苏联非常不满,在阿尔巴尼亚内部会议上怒斥:"这不是援助,而是殖民条约!"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召开,霍查更是直接指责赫鲁晓夫:"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根本不是兄弟般的援助,而是套在驴脖子上的枷锁"。
霍查的所作所为让苏联非常不满,苏联随即削减了90%的原油供应,导致阿尔巴尼亚新建的斯大林炼油厂陷入瘫痪。1961年12月,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苏阿关系完全破裂。苏联随即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所有援助,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苏联还宣布,阿尔巴尼亚应归还苏联4.3亿卢布。但阿尔巴尼亚否认债务合法性,称苏联违背援助承诺且强加不平等条款,拒绝还钱。
第三,俄罗斯索要。从1961年到1991年,三十年间,阿尔巴尼亚始终没有归还苏联这笔钱。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债权,继续向阿尔巴尼亚索要欠款。1991年4月,阿尔巴尼亚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2年,俄罗斯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建交。1994年,经过俄罗斯计算,提出阿尔巴尼亚应归还约3.5亿美元。
但阿尔巴尼亚援引1961年和苏联断交时的立场,拒绝承认债务合法性,拒绝归还这笔钱。1997年,阿尔巴尼亚陷入经济危机,俄罗斯提出可以减免部分债务,但阿尔巴尼亚仍然坚持“零债务”立场,一分钱也不愿归还。俄罗斯非常无奈,最终俄罗斯将阿尔巴尼亚列为“未解决债务国”,等于搁置了这笔债务纠纷,而阿尔巴尼亚的公开债务清单中未见对俄罗斯负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