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从中国崛起以来,西方国家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打压。
如今随着特朗普第二个任期的到来,美国单方面挑起的关税战,更是将两国贸易按下了暂停键。
可无论是芯片垄断还是贸易制裁都无济于事,中国非但随了他们心意,反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愈发强盛。
眼看打不垮中国,美国就开始拉拢中国的这两个邻国,妄图复刻中国的崛起之路,再扶持一个“中国”来对抗中国。
美国和印度
4月21日,美国和印度敲定“互惠贸易”谈判框架。
虽然这只相当于是未来两国合作的蓝图,但我们要知道,在现在美国“关税壁垒”的大环境下,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能在海外市场上平等互惠,仅凭这点就足以看出美国对印度的扶持力度。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扶持印度呢?
因为西方政客长期以来的固有印象里,中国得以发展起来的原因就是人口。高额的人口红利使得中国商品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得以用低价商品的优势在海外拓展市场。
且不说这些西方政客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只看印度的工业发展状况。
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开始直到现在,印度都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化。或者可以说,印度的工业化和前苏联一样,是十分畸形的。
因为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印度至今也无法做出世界前沿的轻工业和科技产品。比如电动汽车、高性能手机、智能家电等。工业发展只停留在重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2020年,印度的钢铁产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看起来很厉害,但这些钢铁都只是粗钢,生产附加值低,又非常依赖海外市场出口。印度自己又因轻工业发展迟缓导致消化不掉,这一来一去就成了笔赔本买卖。
当今世界上什么都缺,不缺的就是粗钢。因为仅凭中国每年出口的钢材,就顶得上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家年产量的总和。
印度产的钢卖不出去,就只能发展重型卡车、拖拉机这些子产业,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在东南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市场。
仅凭这点就能看出,西方政客所谓的“人口红利”论是完全行不通的。
现在印度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远远超过当初百废待兴的中国。可只有所谓的人口红利却没有科技做支撑,印度能发展起来的只有重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完全拿不下海外市场,自然也就成为不了“第二个中国”。
印度总理莫迪一直高喊着“工业崛起”,可过了这么多年,即便是在2018年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时,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仍然有572亿美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更是增长到1025亿。
估计美国当时看到这个数字后都懵了,美国市场这边疯狂围追堵截中国企业也无济于事,结果转过头来发现,美国制裁的那点中国商品全都到了印度口袋里。
为什么印度的轻工业赶不上中国呢?
一方面是印度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
印度国内缺乏矿产资源和水利基础,再加上分割明显的干湿两季,导致印度工厂一到夏天就断水断电不说,接近50度的高温让车间里几乎就成了烤炉,根本无法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印度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印度裔不缺乏高学历人才,只是这些人大多都选择留在欧美工作,印度国内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印度的民族凝聚力不强,北方邦长期处于落后贫穷之中,又深处内陆,很难发展起来。
美国和越南
除了印度以外,美国在中国周边还扶持了一个越南。
虽然美国和越南之间也有一些摩擦,但美国扶持印度和越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南亚和东南亚发掘出一条新的供应链体系,以减少美国市场受中国商品的影响。
因此即便越南的实际条件比不上中国和印度,人工和运输成本相对高一些,但只要能起到限制中国的效果,美国为此多花一些钱也是可以接受的。
自从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以后,各类大小美国企业就开始向越南进行产业转移。
包括像中国国内一样的电子产品组装,以及同样被中国企业给转移出去的缝纫、纺织这些手工业。
结果也显而易见,中国发展并不是纯靠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不过是过程,但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所以即便美国现在和越南互相取消关税壁垒,实际上也影响不了什么。
越南的确承接了许多工业链条最低端的产业,但中企相对来说并不算多,更多的则是日韩的手机装配厂。
也就是说,美国若是想通过越南来限制中国,那么最终受影响的只会是日韩。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最大推动也不是中国,而是日韩欧品牌的涌入。
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特朗普一开始就把中国“世界工厂”的含义给混淆了。中国工厂既不是加工厂也不是代工厂,而是一只拥有可以庞大市场和物质资源的工业巨兽。
而美国所谓扶持的印度和越南,只不过是人口多了些,生产力低了些,无法从事精密化和规模化生产,便只能承接外企的末端产业链。他们和中国相比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庞大的社会市场和物质资源。
就像没有一个国家能复刻美国一样,同样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复刻中国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