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聚焦·背景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会议指出,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狠抓源头治理,以大江大河、重要湖泊为重点,加强监测溯源,严防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超标排放。
要健全长效机制,坚持疏堵结合,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支持地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全民河湖保护意识,营造共建共享美丽河湖的良好氛围。
聚焦·嘉宾
王洪臣,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通过碧水保卫战,我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从2015年的66%提升至2024年的90.4%,长江干流连续五年、黄河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王洪臣表示,这一成果得益于工业污染源严格管控、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8%等举措。
当前我国水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如何?跨流域治理面临哪些挑战?农业面源污染为何成“难啃的骨头”?带着这些问题,封面新闻特邀长期深耕水污染治理领域的王洪臣教授进行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洪臣 。受访者供图
1
水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密集出台水环境治理法规
王洪臣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一些曾经污染严重的水体逐渐恢复生机,部分河流湖泊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所增强。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水生态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水污染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部分地区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依旧存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监管薄弱区域,污水偷排、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与水生态破坏问题交织,部分河流生态流量难以保障,导致河道萎缩、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一些北方河流枯水期流量极小,甚至出现断流,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意义重大,是回应现实需求的关键之举。”王洪臣表示,其战略意义在于,通过构建上下游贯通的治理体系,破解跨界污染难题;以河湖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目标实现;通过增强全民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水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强化监管,实施“水十条”明确治理路径,发布《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确立流域保护框架,并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推动农村污水治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三水”治理。
2
跨流域治理打破行政壁垒
云贵川等地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此次会议指出,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王洪臣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管理体制的差异,上下游不同地区往往归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各自在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上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治理步伐。比如,上游地区注重资源开发,环保标准相对宽松,而下游地区更关注水质保护,这种理念和管理上的差异容易引发矛盾。
其次是利益协调,上下游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利益冲突。上游地区发展工业可能会对下游水质产生影响,但限制上游发展又可能影响当地经济,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大难点。
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不均衡也是挑战之一。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下游地区在环境治理资金和技术上相对充裕,而上游地区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困境,这会制约整个流域治理的协同推进。
但仍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在赤水河流域,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自2018年起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建立起长江流域首个跨多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打破行政边界,统一水环境标准,实现了太浦河等跨界河道的联保共治。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量化指标需细化到以人为单位
“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这三大污染源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相对较大。”王洪臣明确指出。
他分析,工业污水排放相对集中,有明确的排污口,便于监测和管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生活污水虽然涉及范围广,但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普及和管网的不断完善,处理率也在逐步提高。
而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涉及广大农村地区,污染来源分散,包括农田径流中的化肥农药流失、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当排放,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处理等。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季节性强,难以通过建设集中式处理设施来解决问题,需要从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入手,治理成本高、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
王洪臣在深入研究农村环境问题后指出,当前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现状不容乐观。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居住着近5 亿人口,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农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比例却不足10%。这一数据凸显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严峻现实。
长期以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多以自然村甚至行政村的覆盖率进行量化评估。这种量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无法精准地反映出农村污水处理的实际需求和设施运行效果。鉴于此,王洪臣建议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量化指标细化到以人为单位,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处理能力和服务效果,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覆盖率,改善农村污水治理效果。
4
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将规划建设变为现实运行
目前,地方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存在哪些短板?王洪臣以雨污溢流现象为例,认为这是城市污水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雨污溢流,即在降雨期间,雨水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混合后,超过污水处理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直接溢出进入受纳水体,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雨污溢流治理作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关键环节,其有效性对于提升城市整体水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洪臣表示。
本世纪初,我国在全国范围推行并普及了分流制排水体制,即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95.25万千米,其中合流制管道仅占8.22%,成为合流制占比最低的国家,为率先彻底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奠定了基础。
但目前效果还未完全显现,核心问题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内存在“四水(污水﹑雨水﹑地下水﹑河水)混流”,造成分流制效能低下。为此,王洪臣建议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完善分流制,把规划建设的分流制变为现实运行的分流制。此外,针对临时溢流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没有标准依据等制度性障碍,相关部门应加强协同,突破瓶颈,推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