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韩继 马文军
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灵台县龙门乡,一辆救护车常年穿梭于山峁之间。驾驶座上的是乡卫生院院长杨安福,副驾坐着他的妻子俞树梅。这对“夫妻档”医生扎根深山15年,从青春年华到两鬓微霜,他们用脚步丈量110平方公里的沟壑区,用坚守填补基层医疗的空白。
“小时候,乡亲们翻山越岭才能找到一片止痛药,多少人因耽误救治落下病根。”杨安福站在卫生院二楼的走廊上,望着远处绵延的山丘,回忆如潮水般涌来。2011年,他和兰州姑娘俞树梅从甘肃医学院毕业。面对大城市的医院抛来的橄榄枝,杨安福毅然选择回乡:“我是山里的孩子,知道乡亲们的苦。这里需要医生,更需要希望。”
那时的龙门乡卫生院只有两排矮平房,8名医护人员守着几台老旧设备。偏远村社的村民看病需徒步几十里山路,遇上暴雨或大雪,连救护车都寸步难行。“第一次进枣子川村,救护车陷在泥里,我们扛着药箱走了1小时。”
为覆盖全乡9个村、3000余名散居村民,夫妻俩将救护车改造成“移动诊室”,常年备着干粮、急救箱和慢性病药品。15年来,他们累计接诊超4.5万人次,义诊足迹遍布每一道山梁。
2014年,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一座二层综合楼拔地而起,260平方米的空间里,诊疗室、健康档案室、中医馆一应俱全。B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远程会诊系统等设备陆续进驻,曾经连血常规都无法检测的卫生院,如今能完成80%的常见病诊断。
“过去村民觉得‘吃饱就是健康’,现在会主动问‘我的血糖控制得咋样’。”杨安福翻出一沓泛黄的健康档案,对比今昔,感慨万千。如今,我们为2366名村民建立档案,建档率达98.58%。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从不足50%跃升至100%,连精神障碍、慢阻肺等“边缘病种”也被纳入精准随访。
近三年,灵台县为基层引进88名医护人才,龙门乡卫生院团队扩至16人。“年轻人带来了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气象。”俞树梅指着诊室里正在操作心电图机的95后村医小边说,“他们用手机APP给老人做健康宣教,效果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多年来,杨安福夫妇始终把群众当亲人,用爱心、真情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群众需要,他们都随叫随到,对患者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做到接待热心、解释耐心、观察细心,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夜幕降临,杨安福夫妇的救护车仍行驶在山路上。俞树梅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轻声说:“15年前,这些山沟里硬化路都没有。现在,家家有医保,村村通网络,我们的‘战场’也该升级了。”
近年来,夫妇俩将重心转向“互联网+医疗”。他们通过微信视频指导村民用药,利用健康大数据预警疾病风险。“过去拼体力,现在得拼智慧。”杨安福笑着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杨安福夫妇用这句话概括15年的坚守。他们的救护车依旧穿行在沟壑间,在他们身后,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正接过接力棒。在这片曾经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一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毛细血管网”已然成形,默默滋养着每一个生命的春天。
杨安福、俞树梅的故事,是甘肃乃至中国基层公共卫生发展的缩影。从“赤脚医生”到“智慧村医”,从“治病为主”到“防管结合”,15年的变迁印证了一个真理:当政策甘霖润泽乡土,当奉献精神扎根大地,再崎岖的山路也能通向全民健康的未来。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