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加拿大联邦大选正式登场,全国数千万名选民一早走出家门,在投票所前排起长队,展现出不同于往届的高度参与热情。这场选举不仅关乎国内政策的调整,也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在面对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屡次威胁吞并加拿大的言论下,加拿大人必须用手中的选票,明确国家的未来方向。

川普在加拿大选举日的干预更为直接。他一早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加拿大选民支持将加拿大并入美国,成为所谓的“第51州”。这种前所未见的外来施压引发了加拿大社会的强烈反弹。

“51州的言论让人非常不安。”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台裔居民杨晟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时刻,我们更需要一个能够坚定代表加拿大利益、在国际上与川普抗衡的领导者。”

在川普未当选美国总统前,加拿大保守党在民调中一度领先,由党魁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带领下气势如虹。然而,随着自由党领袖杜鲁道(Justin Trudeau)下台,由前加拿大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接棒领导,自由党的支持率逐渐回升。许多选民认为,卡尼在国际金融与危机应对方面的丰富经验,能在动荡局势下为加拿大争取更多主动权。

尽管自由党民调一度反超,但随着投票日临近,领先幅度收窄至3个百分点,选情再度陷入胶着。各方普遍认为,此次大选的结果极难预测,最终鹿死谁手仍存不确定性。

不同背景的加拿大选民对于此次选举有着相似的焦虑。少时随父母从中国移居加拿大的赵一昉指出,许多曾经支持新民主党或绿党的选民这次选择投向自由党,并非出于对卡尼的完全信任,而是担心保守党若重新执政,加拿大可能走向更右倾、更加美国化的道路。

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如Gorden来说,关注焦点依然放在国内。他强调:“医疗资源短缺、看病排队过长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忽视的程度。新政府必须在医疗体系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担任此次投票所监票义工的邱丽莲观察到,以往联邦大选投票率大约维持在六成左右,但今年的氛围明显不同。“这场选举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轮替,外部威胁和内政困局的叠加,促使更多民众意识到投票的重要性。”

加拿大幅员辽阔,横跨六个时区,从东岸大西洋省份上午8时30分开始投票,到最晚的西岸卑诗省晚上7时结束,全国共近2900万合格选民。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超过730万人选择提前投票,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民众对这场大选的极大关注与参与热情。

此次联邦大选将选出343席国会众议员。按照制度,赢得半数以上席位的政党将有权单独组建政府。在过去五届大选中,自由党赢得三次、保守党赢得两次。如果自由党此次再胜,将实现连续四届执政,创下近年来少有的政治稳定纪录。

预料最终计票结果将在东岸时间29日凌晨揭晓。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选举已成为加拿大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表态——在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交织之际,加拿大人选择以选票捍卫他们对国家未来的主权与信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