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车企的48V技术布局,展现了从整车到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车企与供应商通过技术迭代、成本优化及生态整合,推动48V系统从“过渡方案”升级为智能化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未来,随着更多车型量产与供应链成熟,48V或将成为全球汽车电气化竞争的新焦点。
螺旋上升中的复兴与进化
自2016年首次在量产车型中规模化应用以来,48V低压电气系统便经历了“兴起—沉寂—再进化”的螺旋式发展。彼时,欧洲车企为应对严苛的排放法规(如Euro 6),率先推出搭载48V轻混系统的车型,如奥迪SQ7和奔驰S级(参数丨图片)。然而,受限于技术成本高、供应链不完善及消费者认知不足,这一技术在2018年后逐渐遇冷,甚至被部分车企视为“过渡方案”。
但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48V系统以更成熟的姿态强势回归,成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巨头竞逐的焦点。博世、安波福、博泽等企业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上汽奥迪、极氪等品牌将其融入旗舰车型,展现出48V系统在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中的关键作用。此次复兴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技术、市场与产业协同的全方位升级。
技术突破:
从“补丁式升级”到“架构革命”
与2016年的初代技术相比,此次48V系统的复兴建立在更坚实的技术基础之上。安波福在车展上展示的48V电气架构系统,通过集成线束、连接器、控制器等核心组件,实现了从“局部优化”到“底层重构”的跨越。其采用铝导线替代铜导线,结合扁平化设计,系统重量减轻30%,空间利用率提升20%,为车企优化车辆设计提供了全新可能。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强调:“如今的48V已不仅是电压提升,更是对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彻底革新。”
博泽则聚焦功能模块创新,推出基于48V系统的车门调节、座椅控制及热管理解决方案。其48V车窗升降器电机响应速度较12V系统提升40%,运行噪音降低50%,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博泽技术负责人指出:“48V系统的稳定供电能力,使得智能化配置的瞬时高功率需求得以满足,例如主动防倾杆在过弯时的动态调整,这是12V系统难以实现的。”
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亦扫清了早期障碍。2016年,高边开关、电源芯片等关键器件成本高昂且性能不稳定,而如今国产化供应链的成熟大幅降低了成本。瑞声科技展示的48V电子刹车电机,通过优化电磁结构,制动响应速度提升至12V系统的1.5倍,能耗降低15%。这些突破标志着48V系统从“概念可行”迈入“量产实用”阶段。
市场需求:
从“法规合规”到“体验刚需”
2016年,48V系统的推广更多是车企应对排放法规的被动选择。而此次复兴,则源于消费者对智能化与舒适性的主动需求。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搭载的48V轻混系统,不仅降低油耗10%,更通过能量回收与动力辅助,实现了“性能与环保兼得”。一汽奥迪Q5L的48V轻混Plus系统,则将启停过程的抖动降至近乎无感,契合了用户对“豪华平顺性”的期待。
在智能化层面,48V系统成为支撑高阶功能的“隐形引擎”。极氪9X配备的48V主动防倾杆,可实时调整车身姿态,将过弯侧倾减少30%,直接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冗余。安波福的线控转向技术亦依赖48V系统的高效供电,其响应速度较传统液压系统提升50%,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精准的控制基础。
市场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消费者购车时,“智能化配置丰富度”与“驾驶舒适性”已成为前三大决策因素。48V系统通过支持更多高功率设备(如激光雷达、多屏交互系统),满足了这一需求转变。博世预测:“未来三年,中国市场超60%的新车将搭载48V架构,其渗透率将远超2016年的不足5%。”
产业协同:
国产化崛起与生态重构
此次48V复兴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于国产供应链的全面崛起。安波福宣布其48V系统核心物料已实现100%国产化,成本较进口方案降低25%。杨晓明指出:“本土化不仅意味着成本优势,更让车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迭代产品。”例如,长城汽车坦克300虎克版搭载的48V轻混动力系统,从设计到量产仅用时18个月,远超国际车企的平均周期。
博世则通过区域控制器、48V电池等模块化方案,降低了车企的集成门槛。其新一代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已获三家中国主机厂订单,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表示:“中国市场的快速决策与灵活供应链,为48V技术落地提供了最佳试验场。”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逻辑正在改变。2016年,车企多采用“局部48V化”策略(如仅升级启停系统),而如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全面重构成为趋势。特斯拉曾于2023年开放48V专利以推动行业转型,但受限于传统供应链惯性,进展缓慢。反观中国车企,凭借对本土化需求的深刻理解,迅速将48V与高压平台、智能驾驶深度融合。例如,极氪9X的900V超高压平台与48V系统协同工作,既保障了电驱效率,又为智能化功能提供了独立电源支持。
挑战与未来:
从“过渡技术”到“核心支柱”
尽管前景广阔,48V系统的普及仍面临挑战。供应链转型是首要难题。杨晓明坦言:“车企若仍依赖12V架构,将难以适应下一代车型的需求。”部分传统供应商因技术储备不足,可能被淘汰出局。此外,用户教育仍需加强,许多消费者对48V系统的价值认知仍停留在“省油”层面,忽视了其对智能化体验的支撑作用。
然而,产业界对48V的未来充满信心。博泽预计,到2030年,48V系统将覆盖车门、底盘、热管理等90%的低压场景,并与高压电网形成互补。安波福则探索“软件定义电网”模式,通过OTA升级优化能量分配策略。杨晓明透露:“我们正与车企合作开发‘按需供电’功能,未来车辆可根据驾驶模式自动切换48V与12V供电,进一步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