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1
袁绍这个人,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谋臣太多,多到他驾驭不了。
谋臣多,建议自然就多,如何甄别正确的意见和错误的意见,很考验一个主公的能力,而袁绍恰恰是“好谋无断”、“好谋少决”,总是避开正确的意见。
就跟做选择题一样,袁绍总是选错的。
据《三国志》记载,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刚领冀州牧的时候,沮授就对袁绍说,现在明公拥有四州之地,拥百万之众,应该“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
沮授应该是最早劝袁绍迎奉天子的谋臣,结果袁绍行动迟缓,被曹操抢了先。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记载,沮授第一次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的说法,但袁绍的谋臣郭图、淳于琼反对,觉得把汉献帝迎过来,就是个烫手山芋,反受其累。
袁绍在两种意见中左右踟蹰,迟迟下不了决心,等到下定决心迎奉天子的时候,汉献帝已经被曹操迎到了许都。
袁绍性迟,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当曹操把汉献帝这个香饽饽拿在手中的时候,袁绍又嫉妒的要命,就想南征攻打曹操。
田丰和沮授不建议南征,劝谏袁绍要多畜士马,等到实力大增后再图南征,但审配和郭图却力劝袁绍南征,还说什么“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审配和郭图这不叫出主意,这叫拍马屁。
袁绍就乐意听彩虹屁,才决意南征。
2
袁绍决定南征,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此时袁绍实力要远强于曹操。以强击弱,胜率占优。
建安五年,曹操要征讨刘备,田丰认为这是南征最好的机会,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结果袁绍说小儿子病了,等儿子病好了再去。
气的田丰用手杖击地,大声问候袁绍的娘。
田丰和沮授都建议袁绍打持久战,毕竟敌弱我强,可以慢慢消耗曹操。还建议采用袭扰的方式,让曹操疲于奔命。
田丰和沮授可以说是眼光独到的战略家,他们的方案最适合袁绍,但袁绍弃之不用。田丰拼命劝谏,结果被袁绍关进了大牢,简直是个混蛋。
沮授一看根本劝不住袁绍,只能用别的方法劝谏,总不能也跟着田丰进大牢。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记载,袁绍想要度过黄河屯兵官渡,沮授劝谏他不要屯兵官渡,应该把大本营留在延津,这样才能进退有据,袁绍不听,还把沮授的兵分给了郭图。
袁绍派遣颜良进攻白马,沮授说颜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还是不听,结果就是颜良被关羽阵斩。
袁绍部将淳于琼负责运送粮草,沮授建议多派人护送粮草,袁绍不听,不听,还是不听,结果曹操夜袭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烧了个干净。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袁绍像你的女朋友,凡是你说的,哪怕是对的她也不听,做事全凭自己心意,想干啥干啥。
沮授的心情是沉重的,他的每个建议都被袁绍弃如敝屣,但他是个忠臣,他明知道袁绍将一败涂地,还是要舍命相随。
3
袁绍避开所有正确答案,在官渡之战一条道走到黑,结果被曹操找到机会打的大败,袁绍慌不择路的逃命,只带着长子袁谭逃回了冀州,车马辎重都扔给了曹操。
沮授没跟上跑的跟兔子一样快的袁绍,被曹操抓获,结果他却大声疾呼“授不降也”,曹操本想招降他,但他誓死不从,就被曹操杀害。
蹲在大牢里的田丰听说袁绍败了,知道自己离死不远了,逢纪平时就忌恨田丰,所以趁机向袁绍进谗言,谎称田丰在知道明公大败,居然“拊手大笑”,袁绍本就是个外宽内忌的伪君子,听到田丰居然笑话他,就下令杀了田丰。
据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记载,孙盛评价田丰沮授:“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认为田丰和沮授是张良陈平式的谋臣,评价可谓恰当。只可惜袁绍不是刘邦,倒是个草包。
乱世选择主公,可得擦亮眼睛,千万不要选了袁绍这种草包。
4
袁绍集团中谋臣很多,人多了就容易拉帮结派。
袁绍的谋臣基本上分为三个阵营,田丰沮授一伙,审配逢纪一伙、辛评郭图一伙。
田丰沮授算是正直派,水平也很高,读袁绍传,可以发现他俩的计策都是袁绍的正确答案。我甚至认为沮授是和郭嘉、鲁肃、诸葛亮比肩的谋士。
可惜袁绍最不待见的就是他俩人。
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擅长争权夺利,等到田丰沮授被除掉,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就翻脸,开启了夺嫡之争。
审配逢纪支持袁尚,辛评郭图支持袁谭。
袁绍兵败官渡,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就羞愤而亡,审配逢纪就立袁尚为主公,袁谭从此和袁尚反目。
要知道,官渡之战后,袁绍虽元气大伤,但袁氏的实力仍旧不容小觑,在袁氏诸子内讧的情况下还坚持了五年之久,要是袁氏兄弟齐心合力,曹操想平定河北,还早着呢。
袁绍成功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就这个水准,怎么高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