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结束了为期两周的中国之行,在北京和上海都住了一段时间,不仅受到启发,而且深感挑战。

走在这两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乘坐疾驰的火车,穿行在不用现金的集市,观察日常生活的节奏,有件事变得格外清晰: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基础设施或经济问题,而是一种哲学、一个国家项目、一份社会契约。

规划着眼整体长远

难怪中国有句经久不衰的谚语,“要想富,先修路”。这不仅是沥青和高速路的问题,而且关乎建立联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在人与机会之间,在愿景与落实之间。在北京和上海,我目睹了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果:如外科手术般精确运转的城市。在这里,规划不是官僚行为,而是对子孙后代的道德义务。南非虽然做出承诺,却尚未接受这样一个统一的愿景。

要真正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必须超越摩天大楼和子弹头列车的浮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说法是一种植根于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和治理结构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优先考虑共同富裕而非极端个人财富;物质与文化发展彼此和谐,使得进步不仅关乎国内生产总值,更关乎尊严;实现绿色发展,在促进增长的同时也尊重环境;和平的国际合作,拒绝支配地位,主张相互尊重。

与通常主张快速自由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西方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采取整体、长期的方式,它并不急于求成。前进的时候,这种现代化是有纪律、有方向地前进。

注重效率目标明确

中国人在生活中还信奉另一句格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看到这不仅体现在服务如何实施上,也体现在人们如何行动、工作和思考上。从上海无缝衔接的地铁系统,到北京精心管理的公共空间,重点不在于以最快的速度做事,而在于把事情做对——精准,而且目标明确。

在南非,我们宝贵的时间浪费于低效——包括结构性和人为的低效。延迟的项目、失效的采购机制以及政策与行动之间日益拉大的距离侵蚀着公众的信任。如果我们对效率的尊重哪怕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会怎样?如果我们的市政当局有责任在预算之内按时提供服务会怎样?如果时间在南非变得神圣会怎样?

南非常常把基础设施视为政治工具,而不是包容的催化剂。道路修建在可以收获选票的地方,而不是在可以改变生活的地方。但中国告诉我们,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的神经系统,没有它,经济的脚步就无法移动。

在我走访的这两个城市,基础设施不是一项特权,而是一项权利,就连最远的地区也由顶级的公共交通连接起来。社区受益于可靠的公用事业、智慧城市技术,以及清洁安全的公共设施。重要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是用来缩小而非扩大差距。

南非也必须这样做。我们的乡镇一定要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一条铺得好的公路可以形成供应链,可靠的电网可以启动数字业务,铁路线可以让劳动力流动起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道路,我们需要由愿景带动的“道路”。

政府治理专业高效

中国的另一个经验是政府有执行政策的强大能力。在世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不作为的委婉说法。在中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执行机制。官员的任命基于绩效和成果,目标得到设定和衡量,腐败行为会迅速得到惩罚。

相比之下,南非的公共部门严重缺乏民众信任。这不仅是一个治理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职业化。我们需要以使命为导向的有能力、有道德的公务员。治理必须从问题变成优势。没有这一点,再多的外国投资、技术或善意也无法拯救我们。

中国向数字社会的转型令人惊叹。在北京和上海,我完全不需要携带现金。从街头小贩到大型购物中心,一切都通过数字支付系统运作。

南非的手机普及率很高。若有适当的投资和政治意愿,我们就可以使公共服务数字化,改善信息获取方式,使非正式的商家进入正式的经济系统。我们不必在一夜间把整个经济数字化,但我们可以先把我们的意图数字化。

中国模式不仅关乎物质进步,其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和谐关系的强调也为我们提供深刻启示。在南非,我们常常把艺术、文化和遗产当作发展的副业。

然而,恰恰是这些才使发展变得有意义。中国提醒我们,一个社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必须认识自己。文化空间、历史保护和民族自豪感深深植入他们的城市规划。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没有根基,而是有牢固的依托。

中国的故事不是我们可以照搬的脚本,而是我们必须认真阅读的篇章。南非的现代化不可能也不应该与中国完全一样。但那些原则(包括纪律、长期规划、效率、公平和凝聚力)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必须找到南非自己的现代化模式。

修路,不仅是为了致富,也是为了让我们的人民有尊严;珍视时间,不仅是为了经济增长,也是为了挽救我们的民主。如果中国能用一代人的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能。(编译/赵菲菲)

本文由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4月22日发表,原题为《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抄一章:南非可以汲取的经验》,作者是西霍·马蒂瓦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