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到4月25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友协”)会长杨万明带着一个代表团,悄无声息地访问了美国整整六天。这次行程包括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还有艾奥瓦州的得梅因。

整个过程保密到家,事前一点风声都没漏出去,直到4月26日环球网发了报道,美国这边才反应过来。特朗普政府完全没接到通知,愣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能拿这件事做政治文章。这次访问没去华盛顿那种大地方,而是直奔美国中部,聚焦地方交流,效果却出奇得好,13个州甚至因此联合起来起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要聊这次访问,先得认识一下领头人杨万明。他不是那种喜欢抛头露面的大V,但履历扎实得让人服气。1964年3月,杨万明出生在北京,家里条件一般,但靠着努力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拿了个博士学位。1990年,他进了外交部,从基层干起,第一站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那时候中国跟拉美国家的关系还没现在这么热络,他在那个岗位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杨万明的职业生涯基本上都跟外交打交道,尤其是拉美地区。他在阿根廷和墨西哥的大使馆待过,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07年到2012年,他当上了外交部拉美司的司长,负责协调中国跟整个拉美地区的政策。之后,他又被派出去,先后担任驻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的大使。尤其是在巴西那几年,中巴贸易关系正处在关键期,他稳扎稳打,保证了双方的合作没出大乱子。

2023年8月,杨万明接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当会长。这个组织听着挺官方,其实干的是民间外交的活儿,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式,拉近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杨万明接这个职位挺合适,他有外交经验,又懂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低调务实。这次访美,就是他上任后的一次大动作,带着团队直接深入美国地方,搞了一次不声张但效果显著的外交布局。



2025年4月20日,杨万明和他的代表团低调抵达克利夫兰,开始了这场没事先张扬的访问。六天时间,他们跑了三个城市:克利夫兰、匹兹堡和得梅因。这几个地方选得有讲究,全是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而且政治上也有代表性——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是共和党票仓,艾奥瓦则是摇摆州。这次访问没去华盛顿那种高大上的地方,而是直奔美国中部,目标明确:跟地方上的官员、企业家、学者还有农民聊聊,看看能不能找到合作的突破口。

整个行程保密得滴水不漏。正常来说,这种级别的访问多少会有些消息提前放出来,哪怕不是官方宣布,媒体也能嗅到点风声。但这次完全不一样,中方没对外说一个字,美国联邦政府也没接到任何通知。地方上的人更是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有这么回事。这种低调操作让特朗普政府完全没招儿,没能像往常那样把事情炒热,用来给自己加分。

具体行程是这样的:4月20日到21日,代表团在克利夫兰停留,跟当地的商会和制造业代表开了几场会。克利夫兰这地方过去是工业重镇,但这些年受贸易战影响,制造业日子不好过。4月22日到23日,他们去了匹兹堡,这儿是钢铁产业的老根据地,特朗普的关税本来是为了保护本地企业,但实际效果却让不少人叫苦。4月24日到25日,代表团到了得梅因,艾奥瓦是农业大州,大豆出口因为关税掉得厉害,农民对现状意见不小。每个城市,代表团都尽量多接触人,聊的都是实打实的事,比如贸易、技术合作,还有教育交流。

这次访问的重点是“地方对地方”,没搞那些高大上的仪式,也没跟联邦政府打交道。中方很清楚,跟华盛顿谈往往容易陷入政治博弈,还不如直接跟地方社区聊,效果可能更好。这种策略有点像农村包围城市,先从基层入手,慢慢影响大局。

这次访问能做到一点风声不漏,真得给中方的保密工作点个赞。一般来说,国际访问这种事很难完全藏住,总会有记者挖到线索,或者哪个环节不小心漏了嘴。但这次不一样,杨万明团队把每个步骤都卡得死死的。

首先,中方内部纪律严。代表团人数不多,都是核心成员,提前就定了调子:不对外说、不发消息,连社交媒体都没人提一句。其次,他们没走常规的外交渠道。通常这种访问得提前跟对方政府沟通,但这次中方直接联系了地方上的商会和机构,绕过了华盛顿。地方上的人接到邀请时也不知道具体是谁要来,直到见面才明白。最后,时间掐得准。六天行程紧凑高效,26日一公开,特朗普那边想反应都来不及。

这种保密策略有啥好处?最明显的就是避免了政治干扰。特朗普这人喜欢抓热点,要是早知道有这么个团来,保准会拿来说事儿,要么批评中国“搞渗透”,要么吹嘘自己多厉害。但这次他没机会,中方的信息控制让他只能干瞪眼。地方上的人也没被媒体轰炸,能踏实跟代表团聊点实在的。



4月26日,环球网发了报道,这事儿才算正式公开。特朗普政府这边一脸懵,完全没准备,只能被动接受现实。地方上的反应却很热烈,尤其是那些跟代表团见过面的人。克利夫兰的商会说,这次交流让他们看到了跟中国合作的潜力。匹兹堡的钢铁企业代表也觉得,关税政策未必是啥好主意,反倒让生意更难做。得梅因的农民更是直接,觉得大豆出口得赶紧恢复,不然日子没法过。

最狠的是,访问刚结束没多久,13个州就联合起来,把特朗普政府告了,要求取消那些高得离谱的关税。这13个州里既有共和党的地盘,也有民主党控制的地方,说明大家对贸易战的意见早就憋不住了。中方的访问就像点了一把火,把地方的不满彻底引爆。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一蹴而就。代表团在每个城市都留了些“种子”,比如跟当地大学签了合作协议,或者跟企业定了初步的采购意向。这些东西短期看不出啥大动静,但长远来看,能让地方上的人对跟中国合作更有信心。特朗普政府想拦都拦不住,因为这不是他们能直接管的事。

这次访问不光是一次外交活动,更是中国在中美关系上的一个新打法。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紧张得不行,贸易战、科技战,吵得不可开交。华盛顿那边老想着遏制中国,但美国地方上的想法未必跟联邦政府一样。中方这次就抓住了这个点,直接跟地方接触,绕开中央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政治戏码。

这种策略挺聪明。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州跟州之间差别大,利益也不一样。华盛顿定的政策,地方不一定买账,尤其是中部那些被贸易战坑了的地区。中国这次没去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跟人聊合作,聊得还是对方最关心的事。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比起高高在上的谈判,效果可能更扎实。

再说说杨万明,他这次带队算是立了个标杆。友协这组织本来就不是硬碰硬的外交部门,更擅长软实力。杨万明用他的经验,把这事儿干得漂亮,既没惹麻烦,又拿到了实惠。未来要是再有这种机会,估计中方还会接着这么干。



这次访问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民间外交是不是真能给中美关系带来点转机。眼下两国高层关系冷得像冰块,动不动就互相指责。但地方上的交流却让人看到点希望。毕竟,老百姓关心的不是意识形态,是生意能不能做,日子能不能过得好。

杨万明这次带队,算是给民间外交开了个好头。他没去跟特朗普对着干,而是让美国地方上的人自己去想,到底是合作划算,还是对抗划算。这种方式不张扬,但后劲足。未来要是能多搞点这样的活动,比如文化交流、学生互访,甚至是中小企业合作,没准能慢慢把两国关系往好的方向拉一把。

当然,这不是说靠几次访问就能解决问题。中美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根子深着呢。但从地方入手,至少能让普通人觉得,中国人不是敌人,是可以坐下来聊天的伙伴。这种信任一旦建起来,比啥高大上的协议都管用。

总的来说,杨万明这次带团访美,干得真不赖。六天时间,不声不响跑了三个城市,既打了特朗普一个措手不及,又给中美关系埋了点合作的种子。他本人没出啥风头,但效果摆在那儿:地方满意,中国得分,华盛顿干瞪眼。

这事儿也提醒咱们,外交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低调点、实在点,可能更管用。杨万明靠着几十年的经验,把民间外交玩得这么溜,确实值得给个好评。接下来,他还会不会再出啥招儿,咱们可以接着看。但就这次来说,中国这步棋,走得挺漂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