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的新疆赛里木湖,最近却因为几只巨型恐龙雕塑冲上了热搜。


据悉,这些恐龙雕塑是在2024年冬季赛里木湖冰雪节期间出现的。当时,赛里木湖根据季节和地域特色,推出了“冰雪恐龙+远古生物+冰封化石”等沉浸体验场景,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了雪山、冰湖、恐龙同框的照片,有网友表示“末日感拉满”“回到了侏罗纪时代”等等。但随着夏季到来,冰雪融化,那些巨大的恐龙雕塑在赛里木湖纯净的风景中就略显突兀了。

恐龙雕塑的建立初衷不难理解。在冬天的旅游淡季,通过特色旅游来吸引更多游客、创造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新疆准噶尔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将恐龙与冰雪相结合,的确营造出了独特的效果。诸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张家界的玻璃栈道、唐山的河头老街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工造景的结合,吸引了大量的客流,收获好评满满。

然而,同样的人工元素放置在同一个景区,只因季节之差,便让满满的“氛围感”变成“辣眼睛”:当夏天的赛里木湖变得清澈、宁静时,恐龙雕塑的存在不仅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对话,反而形成了一种美学上的污染。

当下,文旅产业备受关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近年来不协调的旅游开发也是屡见不鲜:一些所谓的古城老街,没有古色古香,只有臭豆腐、烤鱿鱼和麦芽糖;“想你的风吹到全国各地”,唯独吹不进游客心里;为了打造夜间景观而大面积铺设的灯带,被网友戏称为“地府”打光……景区的本意或许是为了加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却得到游客一句“改得很好,建议下次别改了”的吐槽。这种“越努力越心酸”的效果反差,有些滑稽,也令人深思。

可以说,不少景区都陷入了一种“焦虑”——唯恐“原始”的自然不够吸引人,坚信人工“佐料”才能带来新鲜感。这种焦虑的背后是对自然魅力的不自信,也是对游客品位的低估。事实上,不少游客正是为了逃离城市的人造景观、体验未经修饰的自然之美才对自然景区心驰神往。可是,当感官系统被巨大的人工造景所捕获,那些真正的自然景观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当然,自然景观不代表就是原汁原味未经开发的荒野。对景区适度的打造和维护,是一场需要平衡生态保护、人文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艺术,景区管理人员对于生态的理解和对审美的追求有着较为专业的要求:当地的文化背景、地质特征、季节优势,都是在打造景区时缺一不可的考量因素。

要看到,网友们的吐槽不仅仅是吐槽,也是游客们对于“美”的讨论。景区的打造无需一直做加法,也可适当做做减法——将这些格格不入的恐龙雕塑拆除运走或许只是第一步,更要清除的是心中对自然的傲慢、对审美的思维定式。

原标题:《“氛围感”变成“辣眼睛”!赛里木湖恐龙引发关注,媒体评:景区打造无需一直做加法》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光明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