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上海举行的F1中国大奖赛,吸引了超22万人次现场观众,其中60%观众是专程入境观赛,比去年增加一倍;今年刀郎上海站演唱会观众达3万多名,保守估计有超过1.5万人来自其他省市,带动周边餐饮、酒店消费增长超30%。

“一场赛”“一场演出”撬动一座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9.7%。其中,文化娱乐类支出一枝独秀,增幅达13.9%。

“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商品消费,已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近期,由市政府参事李安领衔,就提升文旅商体展产业能级做大服务性消费市场进行调研。参事们建议,发挥大型赛事和商演载体功能,打造文旅商体展一站式承载平台新范式。

释放“赛事+”“场馆+”活力

《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4F1中国大奖赛直接经济影响14.06亿元,产出效应39.28亿元,拉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15.93亿元。今年F1期间,通过上赛场和北外滩同期举办的 F1 双主场嘉年华活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F1 点亮上海”等活动,共计吸引超8.8万人次参与;嘉定区内13家商业体、近 200 家商户加入“票根经济”优惠活动,销售额1.12 亿元。

“这场赛事串联起上海的文化、旅游、商业等各方资源,带动全域联动营销。”李安认为,体育产业是拉动新型消费的重要载体,利用国际重大赛事引流作用,增加景区、街区、商圈曝光度,充分释放“赛事+”活力,将能更好吸引潜在消费者,将“赛事流量”转化成“消费增量”。

顶级商演同样为主办城市带来可观的异地观众的流量,“演出+旅游+购物”对带动消费有明显作用。据中演协会统计,大型演唱会、大型音乐节异地观众比例分别是68%和65%,异地观众拉动周边消费500—1000元的占 21.18%、1001—1500 元的占 10.77%、1501—3000 元的占 25.13%、3000元以上的占19.39%。以上海为例,2023年周杰伦巡回演唱会上海站观众18.5万人次,带动消费30亿元。

为此,李安等参事建议,探索建立全市文旅商体展协同机制,统筹活动组织,强化资源整合,推进体育赛事、文化娱乐、艺术展览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促消费活动。同时激发“场馆+”潜力,打造“场馆+商圈”商业模式。推出场馆与商圈消费套票、在大型赛演期间举办主题快闪店和购物节等,实现客源共享,提升区域商业活力。

针对引进国际顶级商演档期沟通时间长、明星团队要求多、审批部门多,且涉及场馆、交通、安全配套服务等特点,参事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形成顶级商演政策共享、审批互认、保障联动的工作体系和协调机制,实现“审批简、落地快、服务好”,以繁荣演出市场。


在上海举行的2024乒超联赛总决赛。图为男子团体半决赛王楚钦(左)对阵樊振东。

既引进顶级演出,也培育“小而美”自主品牌

2023年上海举办大型演唱会超150场,但符合国际标准的场馆仅有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东方体育中心、虹口足球场、浦东足球场等,场馆排期冲突、设备老化问题突出。

“建立市级演艺场馆统筹平台,统筹资源、释放效能。”李安建议,由文旅部门主导,有经验、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牵头整合全市场馆档期、硬件数据,避免头部项目扎堆冲突。同时由公安、文旅部门联合制定场馆安全操作指引,明确人流管控、应急响应等流程,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除了大型顶级演出,一些“小而美”的演出也很有吸引力。比如腾讯、米哈游、鹰角网络等一些网络平台、游戏公司举办的虚拟演唱会、手游演唱会、游戏音乐节等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小剧场中的脱口秀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也很大。参事建议,对这些新的演艺形式加以关注和支持。设立自主IP音乐节专项扶持政策,对中小型原创音乐节给予资金支持和宣传资源倾斜,培育“小而美”的自主品牌。


在上海举行的刀郎演唱会。

大型赛事活动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渠道。李安表示,2025年将有多个国际演艺明星在上海举办巡演活动,建议为这些活动预留和提供优质的宣传资源,吸引更多国际顶流来沪巡演,进一步释放文旅商体展的联动效益。

原标题:《“一场大赛”撬动一座城,上海参事:将“赛事流量”转化成“消费增量”》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