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上台没多久,岛内政坛就乱成了一锅粥,4月26日,25万人在台北凯道集会,国民党、民众党齐上阵,连马英九都罕见跳出来,痛批赖清德把岛内搞得一团糟,赖清德原想靠罢免行动翻身,结果把自己逼进墙角,民调支持率跌到35.5%。
蓝白阵营步步紧逼,大陆军演、美国关税又来添乱,赖清德这日子不好过,岛内乱局才刚拉开序幕,他还能撑多久?这场政治风暴又会把岛内带向何方?
赖清德上台时,岛内政坛就埋下了火药桶,他以“双少数”身份执政,既没有多数选民支持,立法机构也未占据优势,年初,赖清德试图推动多项政策,却在立法机构接连受挫。
国民党联合民众党,形成蓝白阵营,牢牢卡住民进党的议程,几次关键投票,蓝白联手让赖清德的提案无一例外地被否决,眼看施政陷入僵局,赖清德决定铤而走险,发起一场针对蓝营民代的大罢免行动,试图打破立法机构的掣肘。
这场罢免行动却像点燃了导火索,国民党迅速反应,联合民众党展开反击,蓝营领导人朱立伦公开指责赖清德的举动是对岛内民意的挑衅,呼吁支持者走上街头,4月26日,台北凯道成为抗议的舞台。
主办方宣称,下午5点,集会人数已突破25万人,朱立伦、韩国瑜等蓝营大佬悉数到场,连一向低调的马英九也罕见现身,他直言,赖清德的政策让岛内民众失望,这场集会是对其执政的一次明确警告。
赖清德的应对却加剧了矛盾,他不仅强推罢免,还动用司法手段,扣押部分国民党要员,试图为民进党争取优势,这一招非但没压住蓝营,反而让反对声浪更盛,蓝白阵营将集会升级为对赖清德的不信任投票,吸引更多民众加入。
25万人的规模,远超预期,显示出岛内对赖清德的不满已从议会延伸到街头,赖清德试图通过公开讲话转移焦点,强调岛内政党应共同应对外部挑战,但蓝白阵营并未退让,立法机构的僵局和街头的抗议让他的处境越发被动。
4月25日,台媒公布的最新民调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向民进党,只有35.5%的民众对赖清德的执政表示满意,其中大部分还只是“还算满意”,更糟的是,民进党推动的大罢免行动,支持率仅为37.8%,比上一次调查下滑了2.7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岛内民众对赖清德执政能力的不信任。
民意下滑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赖清德的执政方式,罢免行动本是他试图打破立法机构僵局的撒手锏,却成了引火烧身的导火索。蓝白阵营借机反击,不仅在议会持续阻击,还通过25万人的集会将民意的不满推向高潮,马英九在集会上的发言,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他点名赖清德的政策无能,呼吁民众用行动表达态度。
赖清德的强硬手段也让民意雪上加霜,为了巩固地位,他不惜动用司法资源,将国民党要员扣押,甚至将民众党领导人柯文哲送进监狱。这些动作短期内压制了部分反对声音,但长期来看,却让民众对他的信任进一步崩塌。
岛内媒体评论指出,赖清德的司法手段暴露了其政治资源的匮乏,也让民众对其执政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民调的持续下滑,正是这种不满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立法机构的僵局,还是街头的抗议,赖清德都未能展现出化解危机的能力,民意的流失让他的执政根基摇摇欲坠。
如果说岛内的民意危机让赖清德焦头烂额,外部的压力则让他更加进退两难,大陆和美国,以不同方式对赖清德形成双重夹击,大陆的动作最为直接,4月初,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展开新一轮“围台”演习。
战机巡航、舰艇出动,演习的规模和强度都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岛内媒体密集报道,民众的情绪随之波动。对于赖清德来说,这种军事压力不仅是对其政策立场的警告,也让他的执政形象进一步受损。
赖清德试图通过对外表态缓解压力。他在4月26日的产业座谈会上提到,岛内政党应放下分歧,共同应对外部挑战。这种“对抗大陆”的口号,过去曾是民进党凝聚支持的惯用手段,但这一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岛内民众更关注内部的罢免争议和经济问题,蓝白阵营也趁机指责赖清德转移焦点,未能直面岛内的真实矛盾。
美国的压力则从经济层面袭来,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公布了“对等关税”名单,台湾地区名列其中,这对依赖出口的台湾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赖清德曾试图通过提前表态换取美方支持,但美国并未给予太多回应。
面对关税压力,赖清德提出“四项策略”,希望通过谈判缓解经济冲击,然而这些策略更多是为了安抚岛内情绪,实际效果有限,岛内企业界反应冷淡,民众对赖清德的应对能力也持怀疑态度。
外部压力的叠加,让赖清德的施政空间进一步压缩,大陆的军事威慑和美国的经济施压,都不是他能轻易化解的,相反,这些外部因素加剧了岛内的政治矛盾,让蓝白阵营有了更多理由攻击他的执政无能。赖清德试图通过对外示好和内部强硬来稳住局面,但无论是民意的流失,还是外部的夹击,都让他的执政之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