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光平

在克什米尔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和平的曙光总是被冲突的阴霾所遮蔽。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突发武装分子扫射事件,26名平民不幸丧生,这一悲剧瞬间点燃了印巴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让整个南亚次大陆再次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印度在未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指责巴方支持的“克什米尔抵抗运动”(TRF)策划了此次袭击,试图借此将国内矛盾转移至外部,并为解决长期僵持的克什米尔问题寻找突破口。随后,印度一系列激烈的“组合拳”让局势急剧恶化: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这一关乎巴基斯坦农业命脉的条约被搁置,使得巴基斯坦农业面临瘫痪危机;关闭阿塔里陆路口岸,切断了两国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驱逐巴外交人员,试图在外交上孤立巴基斯坦。在军事方面,印度更是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苏 - 30MKI战机、“阿琼”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被部署到边境地区,航母编队也直指阿拉伯海,甚至传出对卡拉奇港实施“准封锁”的消息,试图在军事上对巴基斯坦形成绝对压制。


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巴基斯坦并未选择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关闭领空,让印度航空公司的航班无法通行;驱逐印外交官,以对等的方式回应印度的外交挑衅;切断TAPI天然气管道,使得印度古吉拉特邦陷入停电困境。同时,巴基斯坦以“纳斯尔”短程战术核导弹发出警告,明确表示任何来自印度的攻击都将触发核反击,展现出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坚定决心。


在这场紧张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中国的立场和行动成为了关键变量。作为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在多个层面给予了巴方坚定支持。经济上,当印度切断印度河水流,巴基斯坦经济面临巨大压力时,中国迅速批准100亿人民币本币互换,稳定了巴方卢比汇率,为巴基斯坦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军事上,中国向巴方出口JF - 17“枭龙”战机、FK - 3防空系统等先进武器装备,提升了巴基斯坦的国防能力,甚至传出“歼 - 10C技术转让”的传闻,进一步增强了巴方在军事上的底气。政治层面,王毅外长明确表态“支持巴方主权与安全利益”,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巴基斯坦的有力声援,更是对印度“单方面升级冲突”行为的强硬警告,让印度明白中国绝不会坐视巴基斯坦被其“绞杀”。


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一方面,中国支持中俄等国参与对袭击事件的独立调查,既给予了巴方证明自身清白的机会,又避免了被印度指责“偏袒”,彰显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公正立场。另一方面,中国提出“军事热线 + 水资源谈判 + 三方会谈”三步走方案,为局势降温创造了条件。这一方案既避免了选边站,又为印巴双方提供了一个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的平台,体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决心。


印度的“战争幻想”在现实面前正逐渐破灭。在国际上,美国虽口头谴责恐怖主义,但并未给予印度实质性的军事支持,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挺乌”立场,也让俄罗斯对其军售采取“按需供应”的策略,印度在国际上的支持逐渐减少。经济上,一旦爆发战争,印度股市将暴跌,卢比贬值,经济发展将遭受重创,这是印度政府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同时,印度还需忌惮中印边境的局势,中国在拉达克的军事部署让印度不敢轻易在边境挑起全面战争。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水资源是其“生命线”,若印度切断水源超过10天,全国将面临饥荒与暴乱的危机,这可能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使用战术核武器“止损”。巴基斯坦也在积极寻求国际支持,通过联合国提交30份克什米尔人权报告,联合俄罗斯、中国在安理会发声,试图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迫使印度让步。同时,巴基斯坦还拉拢阿富汗塔利班、土库曼斯坦等周边势力,切断印度能源命脉,让印度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克什米尔危机不仅是印巴两国之间的冲突,更是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宗教矛盾以及大国博弈的复杂交织。中国作为南亚地区重要的稳定力量,其立场和行动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冲突,致力于推动印巴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促进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让克什米尔这片土地早日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责编:陈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