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下午3时,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遭遇有组织武装袭击,造成26名游客身亡。袭击者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特征:蒙面持枪、有明显分工协作(放哨、盘查),事后“克什米尔抵抗组织”(TRF)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而莫迪政府随即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印巴两国军队在边境发生交火。



“抵抗阵线”是恐怖组织“虔诚军”的分支,印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政府是“虔诚军”的幕后支持者,且此次袭击事件中有印度情报官员遇难,袭击者还对执法记录仪镜头竖起代表“抵抗阵线”标志的三根手指,“克什米尔抵抗组织”在声明中表示“印度移民正在毁灭我们的土地,必须用子弹回应!

克什米尔矛盾已深

根据幸存者证词,袭击者带有鲜明的宗教甄别意图,他们将男性游客单独拖出,要求他们背诵《古兰经》经文并检查是否进行了割礼,以此区分宗教身份。一名逃生的印度教游客回忆:“他们发现我是印度教徒后,直接朝我胸口开枪,我装死才躲过一劫。 ”

这种针对宗教身份的精准屠杀,显然是对近年来莫迪政府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实施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的直接挑衅。

克什米尔地区作为印巴争议地带,双方的矛盾已经是历史遗留问题,从1947年的印巴分治开始,矛盾的种子就埋在了这片土地。

二战结束后,印度想要脱离英国寻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受战争影响实力急剧衰落,已无力阻挡印度独立的脚步,而美苏两大国也乐见其成。为了让印度在独立的同时又能保证英国的利益不受影响,英属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将军在1947年提出了《蒙巴顿方案》。



将整个英属印度“分而治之”,原本的英属印度一分为二,变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中间是印度,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同时将印度的母亲河恒河的出海口划分给巴基斯坦。

而蒙巴顿在划分各种领土范围的时候就留了一个心眼,他故意把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尔米的归属问题搁置,使之成为了一个争议地区,目的就是要削弱印度的力量。直到现在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得不到解决,这里的战火也无法停止。

尽管蒙巴顿解决了长期困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问题,但却让这两个国家在二十多年内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许多被划分到印度的穆斯林举家逃往巴基斯坦,而被划分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又要跑到印度,在这个过程中,流血冲突不断,而造成这种局面英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来东巴基斯坦不堪忍受常年的印巴战争而选择了独立,变成了如今的孟加拉国。

近年来,莫迪政府大力推行"振兴印度计划",2019年还废除宪法第370条(印度政府和克什米尔政府签署了一项条约,印度承诺给予克什米尔“高度自治”的特殊权利),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权,允许非本地居民购买土地、担任公职,此后三年,有超8.5万名印度教徒迁入该地区,穆斯林人口比例从68%降至62%。

这在当地穆斯林眼中,自然认为这是莫迪政府实施“人口清洗”,于是当地武装反抗愈演愈烈。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20-2024年,印控克什米尔共发生427起恐袭事件,造成安全部队与平民伤亡超1800人。 而巴方统计称,同期印度军警“镇压行动”导致超500名平民死亡。

不仅如此,莫迪政府还对该地区进行所谓的“铁腕治理”,实施断网、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长期部署4万驻军,而巴基斯坦也在边境地区保持军事力量,双方形成重兵对峙局面,长期的重兵对峙导致小规模冲突常态化,零星交火和越境袭击时有发生,存在演变为局部热战的风险。

此次袭击发生在有“小瑞士”之称的帕哈尔加姆镇,该地一度是宝莱坞电影的重要取景地,且受害者多为响应印度政府号召的印度教游客,被视为对莫迪政府执政的公开羞辱。

4月23日,紧急取消访问沙特行程的莫迪政府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并宣布包括关闭口岸、水资源管控、驱逐外交官等一系列针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措施。

水资源博弈与战争定义

如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再次进入了紧张的状态,而这次的导火索竟然是水源问题。

具体来看,印度暂停了双方于1960年签订的《印度河用水条约》:截断了流经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上游水源,声称此举是对"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报复,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

同时,巴基斯坦国防部长也在23日驳斥了印度方面的指责,称巴基斯坦与这起袭击没有任何关系,该暴力事件是“本土事件”,而印度中止《印度河用水条约》的做法违背国际共识,是针对巴基斯坦的一场蓄谋已久的“水资源战争”,并表示针对印度的举措会“以牙还牙”。

巴基斯坦政府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印度河用水条约》当初规定了印度河6条支流的水资源分配,印度控制其中3条上游河流。 而印度截断水流则意味着巴基斯坦农业命脉被卡——该国80%的农业用水和1/3的水电供应依赖印度河,而当前正值水稻种植季,断水将直接导致巴基斯坦国内的粮食减产从而引发民生危机。

4月24日巴基斯坦外长扎尔达里称,已向世界银行提交仲裁申请,指控印度违反《印度河条约》。

然而就在印度突然宣布关闭水闸3天后,4月26日印度在未通知巴基斯坦方的情况下,突然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乌里大坝开闸泄洪,导致大坝下游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水位突然暴涨,低洼地区出现中度洪水。



当地居民纷纷表示:“没有收到任何预警,洪水突然涌来,我们正奋力保护生命和财产。”随后巴控克什米尔政府指控印度未提前通知放水的行为,是在蓄意实施“水资源恐怖主义”。

对此一些印度媒体解释称,此次泄洪是大坝正常运作的一部分,是由于强降雨而必须进行的。但卫星监测数据却显示——此次泄洪量是正常值的17倍,闸门开启时间也比历史记录提前了整整三个月。

水比核弹更危险

然而不得不说,印度用水资源当武器惩罚巴基斯坦,开创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先例。



而这场危机的根源,就藏在1960年的《印度河水条约》里,这份由世界银行调停的协议,将流经印巴的6条河流中3条划归巴基斯坦,看似公平的划分,实则埋下了"上游霸权"的隐患。

印度近年推行的"北水南调"工程,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疯狂修建了37座水电站,计划将克什米尔的冰川融水引向自己国内干旱的拉贾斯坦邦,仅2023年就新增装机容量800兆瓦,这些"水坝长城"不仅截断巴方水源,更形成了"雨季蓄水、旱季断水、冲突时泄洪"的三重威胁。更致命的是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了30%,这就导致印度河水量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两国对水资源的争夺从"份额分配"升级为"生存之战"。



巴基斯坦气候部长曾警告:"到2040年,我们可能面临30%的水资源缺口,印度的水坝就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毕竟都无需导弹攻击,印度一旦断水就威胁了巴基斯坦70%的粮食产区的用水安全,摧毁巴基斯坦的农业命脉。对此巴方的应对措施则是在印控克什米尔下游修建的"巴沙大坝",然而此举又被印度视为"战略挑衅"。

事实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印度河水资源的争端早已超越双边范畴,然而面对这场可能引发千万人受灾的"水战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却保持诡异沉默。2024年的南盟峰会上,尼泊尔总理曾提议建立"喜马拉雅水资源安全共同体",但因印巴对立不了了之。

当全球都在为气候危机焦头烂额时,南亚两个拥核国家却在为争夺冰川融水走向决裂,这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讽刺。或许正如巴基斯坦诗人伊克巴尔所言:"河流教我们的,本应是包容与连接。"但在现实政治中,这条真理正在被水电站的钢筋混凝土撕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