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慧,今年62岁,初中文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县城。
年轻的时候在县里的供销社上班,后来单位改制,我被安排进了一个国企做内勤,干到55岁退休,每月退休金六千出头,算是同龄人里条件不错的那一类。
丈夫比我大三岁,早些年干的是运输,后来也转了事业编,身体不好,三年前去世了。
我和丈夫只有一个儿子,叫小军,生得聪明伶俐,是我们两口子的骄傲。
可惜,八年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那年他才28岁,刚结婚三年,孩子还没来得及要。
儿媳妇受不了打击,第二年改嫁了,我们也没多说什么,毕竟她还年轻。
自从失去了儿子,我的人生就像被掏空了一样。本来想着晚年有儿子在身边,慢慢看他成家立业,再帮着带带孙子,哪成想,命运跟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丈夫离世后,我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寡老人。
我还有一个弟弟,比我小五岁,在镇上开个五金铺子,生了两个孩子,老大是儿子,叫小伟,现在三十多岁了,打小跟我们家走得近。我对他也一直像亲儿子一样看待,小时候他爸妈忙生意,我没少带过他。
可人啊,长大了,都变了。
02
那天,母亲打电话来,说想来我这住几天。我知道她的意思,八十多岁了,腿脚也不利索,心里更是空落落的。
弟弟家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地,一个成天忙生意,能管她吃喝拉撒就不错了,陪她说话?哪有那个闲工夫。
我立刻答应了,第二天一早就去镇上接她。
她坐在我家阳台上晒太阳,忽然问:“你现在一个人过,一个月退休金多少啊?”我笑着说:“六千出头,还行,够花。”她又问:“那你这些年攒了多少?”我没多想,随口答了句:“也就七八十万吧。”
她“哦”了一声,没再说什么。
可我心里却有点别扭,从来没跟别人提过我的存款,她一问,我就脱口而出。不知道她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第二天上午,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小伟,带着媳妇和孩子,一脸笑容地说:“姑,听说外婆在你这儿,我来看看。”
我愣了一下,还是把他们迎了进去。
小伟跟我寒暄了一阵,话锋一转,说他最近打算扩大店面,想贷款,银行那边手续太麻烦,就想问问我能不能帮点忙。他说得很巧妙,说是“借”,还承诺写借条、定利息,甚至还主动说可以拿房子做抵押。
我心里顿时明白了。他怎么可能是专门来看外婆的?分明是听母亲说了我有点存款,才跑上门来的。
我笑着说:“你们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我年纪大了,怕担风险。你要真有商业计划,不如找银行,按正规流程来。”
小伟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媳妇也不说话了,孩子在旁边吵着要吃零食,我拿出点心给他,气氛变得很尴尬。
他们坐了不到半小时就走了。
母亲看着我,欲言又止。我知道她心里有点难堪,但我不能退让。这些年,我一个人省吃俭用,攒下这些钱,是我养老的底气。不是我不愿帮,而是我已经没有能力再冒险。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第三天,弟弟打电话来了,语气很直白:“姐,小伟是你看着长大的,他要是真出个啥事,你不帮一把,良心过得去吗?”
我听了只觉得心里发凉。
“弟,你知道我这些年怎么过的吗?儿子没了,老伴也走了,我一个人过日子容易吗?我不是不讲情分,可我不能拿我晚年的命根子去赌。”
弟弟沉默了一会儿,说:“那就当我没说。”
挂了电话,我坐在沙发上,眼泪不断往下掉。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谓的亲情,在利益面前,竟然这么脆弱。
这事没过几天,居然传到了我邻居那里。阿姨跟我说:“你弟弟在外头说你抠门,说你一个人住着几十万,连亲侄子都不帮。”
我听了只苦笑,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
我曾经对小伟多好,小时候生病,半夜我抱着他去医院。逢年过节,我给他买新衣服,给他压岁钱,从不手软。他结婚那年,我包了两万块,给他买了个冰箱,还帮着布置新房。
可现在,他眼里只剩下我的存款了。
母亲住了几天后就回去了,临走前拉着我的手说:“你别怪小伟,他也是被逼急了。”
我点点头,没说话。
她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的落日,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真正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了。
03
日子又恢复了平静,我依旧一个人早起做饭、买菜、散步、看书。只是心里多了一层防备。亲情这东西,靠不住的时候,比陌生人还冷。
我不怪母亲,她年纪大了,心里挂着孙子也正常。但我不能再拿我的余生去满足别人的期待。钱不多,但够我安度晚年;人不多,但我还保有尊严。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儿子还在,他会不会也跟小伟一样?但我相信不会,因为我养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人生到头来,最怕的不是孤独,而是失望。
我不怕一个人老去,只怕在亲情的名义下,被一次次掏空。
这个世界,终究是要靠自己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