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数码控,也是一名老影迷。我经历过《阿凡达》IMAX场的一票难求,也见证过《战狼2》横扫票房盛况。这两年被我生活磨平棱角,更珍惜每一次在影院的沉浸观影的机会,眼见中国电影工业之崛起,感慨良多,其中《流浪地球》必须大书特书。
犹记得2019年春节档,行星发动机蓝色巨焰撕裂银幕时的震撼。就在那一场《球1》,我真切感受了中国科幻的巨大潜力,也有了几年后三刷《球2》(其中包括一场万达4DX)的奔涌热情。
说句真心话,比起《球2》沙溢喊出"50岁以上出列"的桥段,我更喜欢情同父子的师徒二人在核爆月球前的无声告别。那一段吴京在领航站望着月球流泪,我在荧幕前伤感。我知道,这是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深刻体会的牺牲精神,也只有我们中华文明,才能如此细腻地将父子情、师徒情、家国情、乃至“带着地球(家园)去流浪”串联起来,让一部科幻大片充满青铜器般厚重的人文回响,在星际尘埃中折射出五千年文明特有的温润光芒。
这两年,我们中国电影的特效实力已经可以比肩好莱坞,太空电梯的每一颗铆钉都透着工业体系的成熟,月球基地实景搭建和每秒120帧的战斗镜头,更是把“中国制造”的标签焊死在银幕之上。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以人为本的东方叙事、中华文明的家国情怀也在大放异彩。
到了《流浪地球3》,国产科幻继续大踏步前行,剧组在开机仪式上首次展示的AI渲染系统更让老外惊掉下巴。那些曾经需要外包给海外团队才能做出的特效工程,如今已能依托国产云计算平台,近乎完美的实现。而我们在航天、基建、数字技术上丰厚成果,也将在《球3》中完成第一次另类的集体汇报。
我曾发过一条动态:中国影人的野心不会止于科幻,无论小破球,还是哪吒,都在进行一次中国电影的“饱和式进击”。2025年春节档《哪吒2》以两千个特效镜头刷新亚洲动画电影纪录,迄今为止已经卖出157亿票房,位居全球影史第五。这两部优秀的巨作已经证明:原来工业光魔能做到的,中国电影人也能做到,而且我们用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叙事和文化内核,影响深远,更有现实意义。
没错,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力背后,是整个东方大国科技硬实力的托底。我在今天这篇文章中的自信表达,都应该归功于我的祖国。感谢祖国,感谢国之栋梁,感谢所有默默支持祖国的小家和大家。中国科幻加油!中国加油!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我是笔点酷玩,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