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集采政策的影响开始显现,外资巨头也概莫能外。
4月24日,罗氏集团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其中诊断部门销售额达到34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3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在业绩电话会议上,罗氏全球CEO施楠柯指出:中国集采以其他多项医改政策,导致罗氏诊断今年第一季中国区收入下降23%。
除了中国市场之外,罗氏诊断全球整体业务保持稳定。罗氏诊断CEO马修·索斯称,如果不算中国市场,诊断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约5%。
2024年,安徽省医保局牵头开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体外诊断试剂的省际采购联盟,覆盖28省市,1.18万家医疗机构参与其中。最终中选检验试剂平均降幅52.62%,一年为医疗机构接受采购费用超100亿元。而这无疑对占据90%以上的罗氏诊断、雅培、西门子等跨国药企,是对市场价值重新评估的过程。
不过,罗氏集团管理层依然认为中国是关键市场:公司在中国仪器投放的表现“依然强劲”。
裁员消息充斥网络
长期以来,中国诊断制剂产品被跨国药企垄断,罗氏诊断、雅培和西门子占据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罗氏诊断过去几年在中国的业绩一直不错。2023年,中国区业务收入24.75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17.91亿元),增长7%;2024年上半年中国区营收更上一层楼,达12.73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12.08亿元)。
增长势头,随着集采政策落地悄然中止。
2024年12月,全国体外诊断制剂省际联盟带量采购结果揭晓,共涉及肿瘤标志物16项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试剂9项。其中,罗氏诊断的产品均以A组身份、按“规则一”中选。
罗氏诊断几个产品在医院报量中位居榜首,其中肿瘤标志物试剂占总量的比例高达32.4%,甲功试剂也达到29.5%。这次集采两大类产品平均降价50%以上。然而,罗氏诊断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降23%,暂时没能“以价换量”,也拖累了罗氏诊断“核心实验室业务”今年一季度的整体业绩。
今年年初,罗氏诊断中国区裁员的消息始终充斥着社交媒体的版面。尽管官方尚未予以回应,但公司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幸运的是:在集采之外,罗氏诊断的分子诊断、床旁检测等多项业务也呈现出增长态势。公司方面强调:短期利润承压,倒逼行业升级,公司押注技术创新穿越周期。
设备装机还在增长
罗氏诊断在中国区虽然集采产品遭遇重挫,但其他产品表现出强劲的增长,特别是仪器投放总体增幅明显。
全球范围内,罗氏诊断第一季度核心实验室的装机量增长了65%,分子 Cobas 系统的装机量增长了22%,病理学实验室仪器装机量增长了10%,数字病理学玻片扫描仪的装机量增长了36%,床旁 Cobas Liat 仪器装机量增加了7%。
体外诊断试剂一般要配合专属的检测设备使用,罗氏诊断在中国新增的装机量还算正常,在占据一二线城市医疗机构的同时,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自家产品。从上到下进行客户覆盖,依然能保证市场中的使用量。
罗氏诊断是全球体外市场的龙头企业,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一直在美国、欧洲、中国等主要市场构建其完整的价值链,以确保“出现在患者所在的地方”。中国因为实施集采政策,罗氏诊断还需要做出调整。目前来看罗氏诊断还没有明确的动作。
对于国产体外诊断企业来说,集采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压缩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如果研发产品得当避开集采,依然会有生存空间。
现如今,体外诊断行业在中国市场经历整合期,并购重组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到底是跨国巨头守得住传统优势,还是国内企业能逆风翻盘,需要市场与时间的双重考验。
撰稿|小米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晨曦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