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巴基斯坦南瓦济里斯坦地区笼罩在血色阴霾中。当地和平委员会办公室附近突发剧烈爆炸,根据央妈的消息,截至发稿已造成7人死亡、16人受伤。
警方调查初步锁定,此次袭击目标为前和平委员会成员赛义夫·乌尔·拉赫曼,一枚隐藏在路边车辆中的简易爆炸装置(IED)成为致命凶器。当国际社会聚焦于袭击者身份时,有网友将目光投向了前几天对巴基斯坦表达过不满的印度。不过根据巴基斯坦官方与国际反恐机构目前释放的信号似乎表明:这是一起典型的本土极端组织报复行动,与印度暂无关联。
爆炸发生时,拉赫曼正步行前往委员会办公室。监控画面显示,一辆白色轿车在其经过时突然爆燃,气浪将周边商铺玻璃震碎,现场瞬间陷入混乱。
作为南瓦济里斯坦和平进程的关键人物,拉赫曼的名字早已被极端组织列入"死亡名单"。过去五年间,他成功调解17起政府与部落武装的冲突,却也因此成为巴基斯坦塔利班(TTP)的"眼中钉"。此次袭击采用TTP惯用的IED战术,其精准性与致命性再次印证了该组织对本土和解力量的系统性打击。
事件发生后,部分社交媒体出现"印度情报机构涉入"的猜测,但很快被多方证据证伪:
1. 地理与利益断层:南瓦济里斯坦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相隔超800公里,该区域长期受巴阿边境恐怖主义渗透,与印巴核心争端——克什米尔问题无直接关联。印度在此缺乏情报网络与行动动机。
2. 官方口径一致性: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与总理夏巴兹均在讲话中强调"本土反恐",未提及印度。警方发言人明确表示:"调查围绕TTP与'伊斯兰国'分支展开,不涉及外部势力。"这与2021年"达苏恐袭"后巴方指控印度的激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3. 国际情报背书:美国反恐中心(CTC)与联合国监测组初步分析认为,袭击所用爆炸物成分与TTP近年在阿富汗获取的材料高度匹配,未发现印度军工技术介入迹象。
此次袭击暴露了巴基斯坦反恐的深层困境:
南瓦济里斯坦作为TTP传统据点,仍有超30%区域处于政府实际控制之外。前几年看过某报道说,这里的极端组织通过走私毒品、矿产积累资金,甚至建立地下军事训练营,形成"割据经济"。
自2024年巴基斯坦启动新一轮和解谈判以来,已有23名和平委员会成员遇刺。TTP发言人曾公开威胁:"任何与当局合作的人,都将成为我们的子弹目标。"
该地区紧邻中巴经济走廊(CPEC)关键节点,2024年卡拉奇恐袭后,中方已要求巴方在能源项目沿线增派3万安保人员。此次袭击虽未针对中方,但再次警示:恐怖主义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威胁从未消散。
破局之路: Guns or Butter?
面对愈演愈烈的本土恐怖主义,巴基斯坦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
1、军事打击心有余力不足:尽管巴军方2025年已发动14次无人机空袭,但TTP采取"化整为零"策略,袭击频率反而上升27%。
2、发展替代方案能力有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议,向部落区注入5亿美元发展基金,用于建设学校、医院与基础设施,从根源削弱极端主义号召力。但官僚腐败与部落保守势力阻碍,使资金到位率不足15%。
3、缺乏国际合作助力:美国以"反恐不力"为由,2025年削减30%对巴军事援助;阿富汗塔利班虽承诺"不允许阿领土用于攻击他国",但实际管控能力存疑。
有意思的是,就在十几天前,一位同样名为赛义夫·乌尔·拉赫曼(疑似同名)的巴基斯坦边防军(FC)军官,在开普省勒吉马尔瓦特县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射杀。和这次遇袭的前和平委员会成员同名,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否则TTP也太“契而不舍”了。
可惜的是,在这片极端主义肆虐的土地上,何时才能让"面包替代子弹",可能依然是巴基斯坦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亟待解答的难题。
部分来源引用:巴基斯坦黎明新闻、路透社、联合国反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