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名为“高潮针”的医美产品在网络社交媒体掀起热议。


伴随着热议的是种种质疑,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什么是高潮针?高潮针是不是智商税?高潮针有什么副作用?

什么是高潮针?

高潮针(又称G潮针、O点注射)是一种新兴的私密医美项目,其核心成分多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或透明质酸。根据商家的资料说明,PRP中的生长因子(如VEGF、EGF)可促进神经末梢修复、血管新生及胶原蛋白再生,从而提升性敏感度、改善阴道松弛和干涩问题,甚至增加高潮频率。

其操作流程包括:抽取患者静脉血→离心提取高浓度PRP→将富含生长因子的血浆注射至阴道黏膜、G点、阴蒂等敏感区域。

据商家称,完成3次注射后,约80%的女性性体验有显著提升,效果可持续6-12个月。

基于这种神奇的功效,高潮针单针的售价被炒到9800元,三针疗程近2万元。

高潮针是不是智商税?

从技术源头上看,所谓“高潮针”不过是骨科领域PRP疗法的违规挪用。

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清晰显示,所有获批的PRP制备器适用范围均限定为“骨折手术辅助治疗”,且严禁静脉注射。而商家将骨科器械用于阴道注射,无异于用手术刀削苹果——工具本身合法,使用方式却完全背离医疗规范。这种跨学科的野蛮移植,以及对医疗技术断章取义,暴露了某些的商家的利欲熏心。

科学界对“高潮针”的质疑早已形成共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妇产科主任吕雯明确指出,G点等敏感区域的存在性在解剖学上仍存争议,注射胶原蛋白刺激快感的说法缺乏解剖学基础。

更关键的是,PRP促进组织再生的理论在私密部位从未获得验证:《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1年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PRP治疗骨关节炎的效果与生理盐水安慰剂无异。

当商家鼓吹“神经末梢修复”“血运循环增强”时,他们刻意回避了最基础的医学事实——血小板生长因子在复杂的人体环境中并非万能钥匙。

这场骗局的荒诞性在价格泡沫中暴露无遗。据医美行业内部人士披露,PRP制备单针成本不足千元,但经过“私密整形”“性功能提升”的概念包装后,终端售价暴涨十倍。

资本市场随之起舞,相关概念股三日涨幅超9%,这种将女性健康焦虑证券化的操作,与当年“量子波动速读”的炒作路径如出一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主导“高潮针”营销的远想生物,早在2021年就因商标注册失败折戟,如今换个马甲卷土重来,收割的仍是同一批焦虑中的女性。

高潮针有什么风险及副作用?

超适应症使用的医疗风险更令人触目惊心。阴道壁血管神经密布,不规范注射可能导致感染、组织硬化和血管栓塞。2020年《美容外科杂志》记载的真实案例显示,一例阴道注射直接引发肺栓塞致死。浙江省整形美容质量控制中心自2021年起连续发布禁令,明确将阴道填充剂注射列为高风险项目,但商家依然在宣传中声称“零风险”。

这种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已超出商业伦理的底线。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闹剧折射出医美行业的系统性失范。当“丽芙莎”等品牌拿着骨科器械批文开展私密注射时,监管套利的灰色空间昭然若揭;当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制造“预约爆满”假象时,平台对虚假营销的纵容已成共谋;当三甲医院专家反复科普凯格尔运动的安全有效时,科学声音却淹没在“即刻见效”的消费主义喧嚣中。这种多方合谋的困局,恰是“智商税”产品屡禁不止的深层土壤。


丽芙莎的宣传广告

从更宏观视角审视,“高潮针”现象绝非孤立个案。从干细胞美容到基因抗衰,从量子护肤品到磁疗床垫,每隔几年就会有毒瘤式的“黑科技”席卷市场。这些产品共享着相同的配方:将艰深的科学术语抽离语境,编织成普通人难以证伪的故事;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焦虑,将生理差异转化为“缺陷”;最后通过资本加持和流量轰炸完成收割。当科学沦为营销道具,受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钱包,更是整个社会的理性认知基础。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重建医疗创新的评价体系。

美国FDA对PRP的监管值得借鉴:即便在批准PRP用于骨科时,仍强调其“器械”属性而非“药品”,严格限定使用场景。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虽将PRP制备器列为三类医疗器械,但对超范围使用的处罚力度显然不足——2022年山东某机构违规注射仅被要求三倍赔偿,相比数亿元的市场规模,违法成本近乎儿戏。

站在女性健康权益的角度,这场闹剧更值得深刻反思。

当商家将性快感量化为注射次数,当媒体将亲密关系简化为生理刺激,我们失去的是对身体自主权的尊重,是对情感联结的珍视。医学的真正价值在于消除病痛,而非制造焦虑;性健康的本质是身心和谐,而非器官改造。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女性,本可通过盆底肌康复或心理咨询获得科学帮助,如今却被诱导走上风险未知的注射台。

这场打着“女性健康”旗号的商业狂欢,本质上是将医学概念偷换为敛财工具的典型操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