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
沙青青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4月
【内容简介】
1987年,彼得・赖特在其回忆录《抓间谍的人》中,公然指控曾执掌英国军情五处的罗杰・霍利斯为苏联间谍,代号“埃利”。这本书如一块巨石,在英国政坛和情报界掀起滔天骇浪。
本书以此为引,揭露20世纪初至冷战高峰期的英、美、苏情报系统的崛起、发展以及彼此斗争的情报暗战。
全书如抽丝剥茧,以大量绝密档案、真实采访、当事人著述,揭秘冷战博弈的情报真相。书中以间谍的潜伏与暴露为线,串联谍战的四个阶段:古琴科事件背后暗流涌动,拉开冷战的序幕;“剑桥五人组”潜伏在英国核心情报部门,对苏输送关键情报;柏林隧道与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谍报交锋惊心动魄,冷战局势不断升级;1983年韩国客机被击落,瑞安行动、“优秀射手83”军事演习展开,世界濒临核战的边缘。直到苏联解体后,“埃利”的真实身份仍是未解的谜团,等待真相的揭晓。
书中讲述了多位英苏双重间谍的传奇经历,包括“剑桥五人组”、乔治·布莱克、潘科夫斯基等。他们为何选择游走于枪口刀锋,过着忠诚与背叛的双面人生?为了崇高的理想、个人的利益,还是出于报复?时至今日,我们只知道他们的每一次行动扭转了历史的天平,改变了世界。而那些尘封的往事与不为人知的真相,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化为不可追的幻影,徒留后人无尽的揣测与遐想。
似梦似真,敌友难辨。讲述比间谍小说更离奇的真实历史。
【作者简介】
沙青青,历史研究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在上海图书馆服务多年,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 长期关注冷战史与东亚近现代史,学术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权威刊物。
【内容选读】
古巴导弹危机的幕后故事
1961年4月,军情六处在伦敦迎来了一位来自莫斯科的“不速之客”。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专家奥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Penkovsky),当时正以苏联经济贸易代表团的名义在英国访问,而他的真实身份是格鲁乌的上校。前一年的7月,他在莫斯科主动接近一位美国留学生并给他一个包裹,请他转交给美国驻苏联大使馆。随包裹夹带的便条中,潘科夫斯基表示愿意向美国透露苏联方面的秘密情报。不过,当时的美国国务院及大使馆均对此人的身份和真实意图表示怀疑,更担心引发不必要的外交争端,因此拒绝与其直接接触。因此,中情局不得不向军情六处求助。在之后的数月中,军情六处通过一名在东欧从事外贸生意的英国商人与潘科夫斯基取得了联系。
在这次伦敦之行中,军情六处和中情局的官员与潘科夫斯基进行秘密会晤,双方约定了接头和传递情报的方式。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们从这位格鲁乌上校那儿获得了大量情报,文件总量至少有5000份。这让当时因布莱克事件而大受打击的军情六处士气为之一振,也让其有机会在美国人面前重拾自信。
潘科夫斯基访问伦敦时,来自军情五处的彼得·赖特也参与了相关行动。当时,军情六处要求他为相关的监听、监视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彼得·赖特对潘科夫斯基曾有过这么一段精确却又略含嘲讽意味的评价:
潘科夫斯基当时是军情六处皇冠上的明珠。他是一名格鲁乌高级军官,在1961—1962年为军情六处和中情局从事间谍活动,提供了大量有关苏联军事能力和意图的情报。这被大西洋两岸誉为二战以来对苏联情报部门最成功的渗透。潘科夫斯基提醒西方国家注意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他提供的关于苏联核武库的情报决定了美国随后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方法。他还为确认苏联在古巴的导弹提供了证据。
20世纪60年代初可被视为冷战大幕拉起后热战威胁最高的危险时刻,尤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甚。在吉隆滩战役后,卡斯特罗一直要求苏联支援先进武器,如防空导弹系统,以抵御美国可能的入侵。1961年,苏联方面最先是提供了SA-2防空导弹,但随着柏林危机的升级,赫鲁晓夫开始考虑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乃至核武器,希望借此制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长久以来,美国在核武器和战略远程打击力量方面都保有先发优势。尽管赫鲁晓夫在1959年年底曾公开宣称苏联的核武器与洲际导弹数量足以把其所有潜在对手从地球上消除,但实际上,当时能射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数量还不足百枚。肯尼迪上台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表示:1962年时美国拥有各类核弹头5000枚,而苏联当时大概只有300余枚,能够发射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也不过几十枚。换言之,苏联无法对美国实施同等规模的核打击报复。
为应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格局,除了加紧充实自己的核武库,自1961年起,赫鲁晓夫还要求克格勃制订一个针对西方的战略欺骗计划,旨在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夸大当时苏联核武器库的实力。例如,苏联陆军拥有了可以携带发射战术核武器的新型坦克;配备固体燃料的“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已投入使用;中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开始大规模列装,可以在公路和铁路机动的远程导弹发射技术已成熟和普及。
不过,战略欺骗归战略欺骗,苏联也希望能加强对美国的实际战略威慑。从这个角度来看,古巴的地理位置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用赫鲁晓夫自己的话来说,在古巴部署核导弹“除了保卫古巴,我们的导弹也可以在达到西方所谓的均势中起到作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国,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在赫鲁晓夫看来,美国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是瞄准和吓唬我们的”,“我们的导弹也将瞄准美国,哪怕我们的导弹比较少。但是,如果部署在美国附近,他们会更害怕”。1962年5月,苏联正式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与核弹头。7月,时任古巴革命武装力量部部长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苏联,双方就部署事宜正式签署了秘密协定。根据该协议,苏联将向古巴运送射程为2000~4000千米的中程导弹及核弹头,其他武器还包括地空导弹、海岸警戒巡航导弹以及战机等。同月,运输及部署工作便秘密启动。
尽管此事被列为当时苏联的最高机密,但美国的情报部门依然在第一时间就捕捉到蛛丝马迹。1962年8月29日,美方通过空中侦察机首次发现在古巴出现了大量新设的防空导弹阵地及配套军事设施。与此同时,中情局也统计出共有17艘苏联船只到了古巴,估计有4000~6000名苏联人随船抵达。尽管美国国内开始出现怀疑苏联可能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的声音,但当时美国的决策层并不真正知道克里姆林宫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卡斯特罗的意图,更缺乏实际的证据或线索来确认苏联人在古巴到底是在干什么。事后证明,中情局当时的情报严重低估了苏联在古巴的军事力量。7—10月,苏联动用了85艘舰船,把42枚弹道导弹、162枚核弹头、42架伊尔-28轰炸机连同4.3万名苏联军人运进了古巴。
此时,潘科夫斯基所提供的情报就非常意外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4月后,他泄露给军情六处和中情局的情报大部分都是有关军事科技与装备的,例如SS-4中程弹道导弹的操作手册,而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正是这个型号。依靠潘科夫斯基之前泄露的情报,美国军方、情报机构才能更方便地通过间谍飞机拍摄的航空照片来辨识地面的导弹设施。1962年9月初,美国国防情报局的分析人员注意到,古巴新设的防空导弹阵地的布局与其用来保护弹道导弹发射基地的布局极为类似。而他们之所以能掌握这个细节,有赖于潘科夫斯基提供的情报。因此,在国防情报局的要求下,中情局和美国空军增加了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的侦察频率。10月14日,U-2侦察机第一次拍摄到SS-4的建设工地。虽然潘科夫斯基从未提及苏联在古巴的军事部署,但他提供的苏联导弹技术数据和细节,帮助美国人正确识别了古巴当地的导弹型号。次日晚上,美国政府相关机构核实并确认了苏联已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16日早上,肯尼迪总统听取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乔治·邦迪(McGeorgeBundy)的正式汇报并召开了紧急会议。
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白宫围绕入侵、轰炸和封锁这三个选项摇摆不定、争论不休。肯尼迪在经过反复斟酌后,确定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即所谓隔离检查,同时也着手准备采取军事手段。
10月18日,计划参加联合国例行大会的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顺道访问了华盛顿,并在白宫与肯尼迪总统及国务卿腊斯克进行了会谈。会上,美方国务卿腊斯克展示了U-2拍摄的苏联弹道导弹照片并质问相关情况,葛罗米柯则只是一再重复对古巴安全的担忧。在会谈的最后,肯尼迪非常失望地表示:“至于古巴,我无法理解今年7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特别是考虑到赫鲁晓夫先生所说的关于他理解美国的立场的话。”
10月21日夜间10点左右,麦克米伦在唐宁街10号的官邸收到了一封肯尼迪总统发来的紧急电报:
航空情报已证实上周苏联的确在古巴部署了大量中程导弹。目前已确认部署的地点有6个,另外两个处于战备状态。总之,显然尽管苏联一再保证不部署核武器,但是一场大规模的秘密行动仍在进行……苏联走了一步险棋,显然造成了一场最严重的危机。
看完这份电报后,麦克米伦轻声嘟囔了一句:“这下美国人总算认识到过去的许多年我们在英国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许是担心旁人觉得这话过于尖酸刻薄,他又补充道:“我可能没有表述清楚。我当然会全力以赴,支持肯尼迪总统。”
10月22日,肯尼迪通过广播、电视向全美民众宣布了这一情况,并要求军方为进一步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好一切准备。面对美方激烈的反应,赫鲁晓夫起初表面上还是维持强硬态度,谴责海上封锁并重申古巴安全的重要性。但是,25日,原定驶往古巴的苏联舰船陆续开始停止航行或掉头返航。赫鲁晓夫本人在26日给肯尼迪发去了一封意在缓和事态的电报,提出:如果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也不支持任何对古巴的入侵,那么苏联也可以不再向古巴运送任何武器。次日,他又提议,美国如果从意大利和土耳其撤走已部署的弹道导弹,那么苏联也可以从古巴撤走导弹。
10月27日,一架在古巴上空执行侦察任务的U-2侦察机被苏制防空导弹击落,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到达顶点。同一天,肯尼迪回复了赫鲁晓夫的“建议”,有条件地表示同意,但要求苏联除了运走导弹,也必须承诺不再把类似武器运入古巴。至于“从意大利和土耳其撤走弹道导弹问题”,肯尼迪则指示他的弟弟罗伯特私下与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会面,表示: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白宫方面不会同意将其作为此次协议的正式交换条件,但之后会事实上撤走那里的导弹。与此同时,白宫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军事入侵方案,如果美苏双方无法达成妥协,那么就计划在10月29日、30日采取针对古巴的军事行动。
实际上,克里姆林宫也通过自己安插在英美的情报人员了解到美军的入侵随时可能发动,因此在收到肯尼迪答复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接受美国提议的决策并连夜起草答复信件。随着27日、28日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来往电报信函所达成的妥协,一场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武装冲突暂时得以缓解。此后,双方的外交代表们开始了下一阶段艰难的讨价还价。
1992年,古巴导弹危机30周年之际,哈瓦那召开了一场国际研讨会。卡斯特罗亲自参会并发表讲话。在谈到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战略意图时,卡斯特罗坦率地指出:当初古巴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赫鲁晓夫希望能改善苏联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同时,卡斯特罗也表示,自己当时过于相信苏联的宣传,即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大,否则的话,他会“谨慎从事”。
与之相对,尽管在事件爆发之初,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便一直公开力挺美国的封锁政策,甚至对可能的军事行动表示理解和赞同;不过,麦克米伦私下里却常“礼貌地”向肯尼迪指出:“总统先生,英国将在这场危机中一直支持你。但你必须记住,英国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苏联导弹的阴影下,这些导弹几乎就在我们家门口。实际上,我们英国人看不出现在发生的事情真的让美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至于在这场空前危机的幕后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的潘科夫斯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与自己有什么直接关系。然而,就在肯尼迪总统发表全民讲话的同一天即10月22日,潘科夫斯基在莫斯科被克格勃逮捕,而之前为军情六处充当联络人的英国商人也在东欧出差时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