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抗战时期哪支部队最让人刮目相看?
新四军第七师,必须榜上有名。
这支部队,有多厉害?一句话概括:打得赢仗,挣得了钱,养得活自己,还能支援别人。
抗战末期,他们年均上缴中央4400万法币,能养活20个国民党甲级师,还顺带攒下了接近50万两黄金的家底。
但你知道吗?第七师刚成立的时候,穷得叮当响。伙食一天五分钱都发不起,子弹一发一发省着用。能有今天这个家业?真的是用血汗、智慧、命,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一穷二白,命悬一线
故事得从1937年说起。抗战爆发后,原来南方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们改编成了新四军。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八路军打得风生水起,可南方这帮兄弟,可是顶着蒋介石的白眼和冷枪过日子的。
皖南事变,一夜之间,新四军元气大伤。张鼎丞、曾希圣带着从皖南突围出来的残部,在苏皖边界的小地方重新整队。
这就是新四军第七师的雏形。
刚起步,啥也没有。2000多人,枪凑一堆也没几条能用的,粮食缺,盐巴更缺,兵们饿着肚子打仗。
张鼎丞自己回忆过:“那时候,连一根针一尺布都是宝贝,子弹比命还金贵。”
换句话说,第七师,真就是从贫瘠的土地上、从死人堆里,一寸寸地挣出来的。
穷咋办?光靠打是打不活的。
这时候,两位关键人物登场了:蔡辉和叶进明。
这俩人是中央特地派来的,专门干经济工作的高手。
到了第七师,他们一琢磨:咱们脚下是江南鱼米之乡啊,盐铁之地,天生的生意场!别看打仗,老百姓还得吃饭穿衣,市场总在。咱们搞经济,搞贸易,养活部队,反打敌人!
这想法一出,张鼎丞眼睛一亮,当场拍板:“行!干!”
从此,第七师走上了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
盐米布匹,贸易战线拉开
第一个搞起来的,就是粮食贸易。
蔡辉布置下去:
——一边断敌占区的粮道,抬高粮价;——一边从根据地放粮,吸引上海、南京的大商贾进来交易。
结果,很快,汤家沟成了沦陷区和根据地之间最大的黑市。一天千条船进出,热闹得跟集市一样。
想想,枪炮声中,千船来往,这是什么气象?
真的是在刀尖上起舞。
慢慢地,靠着粮食换盐、布匹、五金,新四军第七师的军需物资,越来越齐全。
甚至,士兵们能穿上成套的新军装,还能领到香烟——在那个年月,能发香烟的部队,少得可怜!
更绝的是,第七师还跟日伪“做生意”。
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和敌人交易?
可你细想——战争里,啥是最重要的?资源啊!
当时,芜湖伪维持会长汪子栋和日本顾问楠木重椿,急着买粮。
新四军摸清情况后,立马设了个局:让他们花高价买粮,然后截断他们的供应链,掌控贸易大权。
结果,第七师不光用过剩的山货换来了食盐、布匹、医药,还搞到了军用炸药、雷管、机床……
甚至,高级印钞纸都到手了。
这些东西,打仗要,建国更要!
这一步,真的是神来之笔。
从吃饱到发家:银行、货币、工业一条龙
有了贸易,有了资源,第七师并没有满足于小打小闹。
很快,他们成立了皖江贸易总局,秘密发行“大江币”,在根据地推行金融体系。
开始,老百姓还拿着国民党的法币买卖。
但随着“大江币”流通顺畅,谁还认国民党的钱?
一句话:
在第七师地盘上,咱自己的币,才是真金白银!
同时,第七师还搞起了轻工业:印刷、制盐、织布、酿酒……小工厂一批批建起来。
兵工厂也有了,子弹自己造,武器自己修。
到了1944年,第七师的军队不仅吃穿无忧,还有钱发工资——每个战士每月能领10块钱,还有几条香烟。
伙食?全是大米饭。真真正正实现了“大米自由”!
你想想,在全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候,能吃饱穿暖,已经是奇迹了。还能攒钱?能打仗?简直神迹。
最让人佩服的是,第七师不仅自己富,还拿出大把钱去支援其他兄弟部队。
1942年底到1945年春,短短两年半时间,第七师支援第五师的现款就高达5300万元。
1944—1945年,第七师向中央上缴的钱款也高达4400万元,折合黄金20多万两。
要知道,当时一个国民党甲级师一年的经费也不过200万元。
第七师光是上缴的,就够养活20个甲级师!
而且,七师师部还上缴了近50万两黄金的资产。
这种规模,连蒋介石都要眼红。
这才有了后人一句感叹:“富七师,甲全军。”
不是吹出来的,是硬生生干出来的。
可是,别只看到光鲜。第七师的“富裕”,背后是多少血与火、多少咬牙坚持?
贸易的船队,常被日军封锁扫荡;
根据地的商铺,动不动就被敌伪勒索;搞地下银行的人,一旦暴露,轻则拷打,重则一枪毙命。
每一笔生意、每一船货物,都伴随着生死考验。
他们用命,换来了这一切。
张鼎丞后来在回忆时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的富裕,是背着灵牌走过来的。”
这不是一句煽情的话。是真的。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撤编,第七师的辉煌也画上了句号。
但他们用血汗攒下的50万两黄金、健全的根据地体系,为后来华东地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基石。
所以今天再回头看第七师的故事,你会发现:
这不是一群“只会打仗”的士兵,这是一群最懂生存、最懂建设、最懂人民需求的真正的战士。
他们在最黑暗的岁月里,点起了一盏希望的灯火。
这盏灯,直到今天,还在照亮我们的脚下之路。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
胡乔木主编,《新四军军史》
陈铁健,《皖江抗战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