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召见中国大使,控诉俄军正在使用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对此,外交部用2句话说明一切。那么,乌克兰的举动有何用意?中方的回应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当地时间4月2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又对中国发出指控,宣称“中国公民参与俄军无人机生产”“中企协助俄罗斯制造军事装备”。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两名“中国公民”在俄军无人机工厂工作,并声称俄方可能“未经中方同意获取技术”。



显然,泽连斯基在刻意制造一个印象:不是中国官方参与了战争,但俄罗斯在利用中国的资源,而中方对此“失察”甚至“默认”。乌克兰外交部则更进一步,直接召见了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马升琨,表示“对中国公民参与对乌军事行动感到严重关切”。而在此之前,乌克兰还制裁了三家中国公司,理由是这些公司被怀疑参与“伊斯坎德尔导弹”相关技术的转让。

然而,细细分析来看,乌克兰的指控明显缺乏证据支持。例如,泽连斯基提到的“中国公民参与无人机生产”一事,既未公布涉事人员身份,也未提供技术窃取的具体证据,这种类型的证据显然并不具备司法效力,也无法说明这些中国人是奉命行事还是个人行为。类似情况此前已有先例——去年9月,欧洲情报机构就曾称俄罗斯在中国设立无人机研发项目,但同样只是空口白牙,最终被证实是舆论炒作。

更何况,外交部早就用2句话澄清了事实,此前林剑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中国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中国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同时还强调,“乌方其实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自己也公开承认,大多数俄军武器零部件都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这两句话,无疑亮明了中方的立场:第一,中国没有提供武器;第二,中国的军民两用物品出口受到严格管理,剩下的那些所谓“发现中国人”“技术被偷”等说法,在中国看来,不仅经不起推敲,更像是借题发挥。

事实上,中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一直明确表态支持和平谈判,并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提出过停火倡议。中方一直强调的是劝和促谈,从来没有卷入战场,更不可能向俄方提供用于攻击的装备。

而且,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乌克兰所谓“技术被盗”的说法,其实是逻辑上很难成立的——无人机技术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相对成熟,中国也早在多年前就在民用和军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领先,俄罗斯要想真正复制或使用这类技术,并不需要派人潜伏到中国偷资料,更可能是通过公开市场采购民用零部件,再加以改装。

乌克兰方面将技术窃取和中企参与一并指控,是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这种做法更多是为了在外交上向中国施压,以换取某种立场表态或者实质上的退让。简单来说,乌克兰对中国的指责,本质是俄乌冲突国际化的一部分——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试图将中国拉入冲突,以此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



例如,去年4月,美国宣称“中国帮助俄罗斯重建军工产业”,但随即被中方驳斥为“诋毁中俄正常贸易”。事实上,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制裁已超过1.6万项,而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虽增长,但主要集中于能源、农业等非敏感领域。

况且,这波“指责潮”的时间点也颇为微妙。如今正值美国主导下的和谈进程再次陷入僵局,各方在战场和谈判桌上角力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重新将矛头对准中国,既有对国内压力的回应,也是一种外交上的筹码试探,即通过制造“中俄联手”的舆论压力,让中国在外交层面收缩对俄罗斯的支持,甚至加入对俄的制裁阵营。

但毫无疑问,这种策略很难奏效,中国和俄罗斯虽然保持密切的经济往来,但中国一直避免在军事上与俄绑定。中方多次强调“不选边站队”,也从未参与战场任何形式的军事支持,即使俄罗斯向中国采购无人机或零部件,这种交易多半也是民用或中性物项,完全不构成“参战”。



当前,俄乌冲突已经进入到战略消耗阶段,战场的烈度持续,但谈判桌上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美国虽公开宣称支持乌克兰,但在实际操作中已开始考虑通过牺牲乌方部分利益,来换取更大的战略平衡,而乌克兰如果不能在这种外交节奏中找到合理定位,只靠“打中国牌”,恐怕只会失去更多可以争取的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