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救人这件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谈起海上飞行救助,马宏儒的眼里就闪烁起明亮的光芒。
马宏儒,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教员机长、总飞行师。工作十七年,他在5150小时的飞行日志里镌刻下491个生命奇迹,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北海神鹰”。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马宏儒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表彰。
4月28日,马宏儒在北京接受表彰。
“我不仅想飞,更想救人”
当海上出现险情时,直升机是最主要的救援方式。而马宏儒的主要职责是驾驶直升机,和其他队员迅速飞赴危急之地,救起遇险的渔民或船员。
“飞行是我自小的梦想,我向往飞行。”马宏儒说。然而,这个“飞行梦”的实现对于他来说有些波折,也有些意外。
2004年,20岁的马宏儒考取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这个专业看起来与飞行“毫无关系”。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只要有飞行员面试的机会,他就去参加,并多次通过标准体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临近毕业之时,恰逢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开展救助飞行员选拔,需要既懂航海又符合飞行条件的青年人才。马宏儒毫无悬念地脱颖而出,2008年正式加入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而后,他被派往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飞行学院学习飞行。勤奋好学加上天赋异禀,马宏儒创造了当时该校最短时间放单飞纪录,取得了直升机驾驶员执照,具备S76C+和EC225两种机型的飞行资格。
2010年,马宏儒回国,参加救助值班工作。航海出身的他,接触飞行救助,总要比别人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刚开始值班那会儿,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靠在岗位上,我不知道放假是什么感觉。但我觉得我就应该这样,也习惯了。”马宏儒说。
正是凭借着这种坚韧,马宏儒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实现了别人四年甚至五年才能完成的目标,成为同批学员中的第一位搜救机长。
“起初,我只是想飞,只要是飞,无论民航还是救援。但随着我对救捞这个行业的了解,我发现,我不仅想飞,更想救人。当你驾驶着飞机,看到受助者重获新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马宏儒坚定地说,“我热爱飞行救助!”
马宏儒工作照。
今年马宏儒40岁,他已经在惊涛骇浪中飞行5150小时,参与救助任务近500起,在极其危险的气象条件下,从死亡线上成功救起遇险者491人;他还参加过诸多大事的海上应急保障任务。
“救人,我们不挑天气”
飞行,是马宏儒最大的兴趣;救人,让马宏儒实现人生价值。他说,热爱与工作相契合,是一件幸运又幸福的事。
马宏儒十分珍视这份“来之不易”。为了保证救援的成功率,他每天都看专业书籍、参加模拟训练。遇到求助,他几乎每次都是冲锋在前。
马宏儒工作照。
“我们与民航飞行不同,没有固定的起飞时间、固定的目的地,更没有‘固定’的好天气,越是恶劣天气越容易发生险情,要时刻准备着起飞救援。”马宏儒说,“而且,每次情况都不同,要随机应变。”
“我们最擅长随机应变。”马宏儒自信地说。
2020年12月底,在烟台滨海广场附近海域,“达丰6”船锚链断裂、船体撞击海岸、船艏严重受损,船上 8 人危在旦夕。现场北风7-8级、阵风9-11级,浪高5米,并伴随着强降雪。
“这种天气状况是不具备安全飞行条件的,但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人,我们不挑天气。”马宏儒说。
到了现场后,马宏儒发现船随时可能倾覆,倘若人掉到海里,可能会在船和海岸之间被夹死,救援任务十分紧急。“采用传统救援方式,一个个把人从船上吊到飞机上来,得需要1个小时左右。时间长、油量消耗大,危险性更高。”回忆起现场,马宏儒不禁皱起眉头。
“不过,借助靠近海岸的优势,我们随机应变,立即采用一种非常规的吊运方法。被救者无需进入机舱,在人员被起吊后,我们立即使用高位引导绳将其牵引至岸上的安全区域。”马宏儒说。
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救援的效率,仅用时12分钟就将8名被困船员转移至安全区域,成功化解危机。
“救助不放弃,被救者也不要放弃”
海上救捞,生死往往就在转瞬之间。马宏儒深知这一道理,他说,“第一时间到现场最重要,早到一分钟,早一点下决定,就多一分生机。”
2022年,在执行沉没货船“新昌泰1”轮6名落水失踪船员搜救任务时,由于险情发生在凌晨时分,能见度较低,无法快速定位所有遇险人员。马宏儒凭借丰富的经验,即刻向附近的船舶发出广播通告险情,开展联合营救。
“在救起4名落水人员后,直升机到达最低返航油量。按规定,我们要返航了。”马宏儒说。然而还有遇险者没有搜寻到,他毫不犹豫地作出调整:以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返航。超低空飞行耗油更多,这意味着飞行更危险,但却有机会搜救到遇险者。
得到机组人员的同意后,马宏儒驾驶直升机超低空飞行返航。就在返程的路上,机组成功搜救起最后2名遇险者。而且,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马宏儒在油量进入报警状态之时,恰好把直升机安全平稳地降落在目的地。
马宏儒(右)给队员进行培训。
如此的“精准降落”离不开马宏儒的刻苦训练。他说,飞行救捞是高风险的行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无论是飞行技术,还是理论水平,必须学得扎扎实实。直升机仪表盘上有成百上千个按钮,马宏儒对它们的功能烂熟于心,深谙它们的“脾性”。
“一切都是为了救人,我们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去救人,无论是恶劣天气还是油耗警告。救助不放弃,被救者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可能就在最后一瞬间!”说这句话时,马宏儒加重了语气,无比坚定。
“女儿知道我也是做救援工作的,很骄傲”
无论在怒涛中打捞生命还是在烈焰里守护青山,马宏儒用“热爱和责任感”书写北海上空的奇迹。而坚决地守护“大家”,离不开“小家”的支持。
马宏儒的老家远在黑龙江,刚入职时,他一心扑在飞行上,七八年都难得回一次家。“父母知道这是我热爱的事业,从电视里看到我们救援的新闻,看到我的进步,他们很放心、很支持我。”马宏儒欣慰地说。
如今,马宏儒把家安在了烟台蓬莱,妻子和一儿一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女儿喜欢‘汪汪队’,知道我也是做救援工作的,很骄傲。”说着,马宏儒在手机翻出一段珍藏的视频。
马宏儒与儿女的合照。
画面里未满3岁的大女儿正奶声奶气喊着:“爸爸,灭火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这是大约两年前参与森林灭火任务时,女儿主动要求为马宏儒录下的鼓励视频。
马宏儒的生活是“两点一线”:机场和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他直言:飞行就是他的“娱乐”;陪伴家人,就是他最快乐的事。
如今,马宏儒不仅参与值班救援工作,还承担着飞行管理、飞行教员等多重职责。无论多忙,他都仍坚持每周组织飞行理论研讨,每年手把手带飞新人。在他的主持和协调下,飞行队先后编写了《飞行标准操作程序手册》《飞行行政管理手册》等专业标准手册和规章,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十七年惊涛骇浪,十七载生死时速,马宏儒用5150小时的飞行轨迹把热爱刻进骨血,将责任化作双翼。从航海青年到“北海神鹰”,他始终坚持“不要尽力而为,而要全力以赴”,让生的希望点亮黑暗,让救人的光永远比燃油更炽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