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化愚助理教授与席天扬长聘副教授的合作论文“The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massive water diversion”成功发表于发展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包括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黄光波博士生、尤炜助理教授,以及经济学院的刘冲副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本论文关注和讨论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全球越来越多地区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开始关注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期望通过优化水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缓解用水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此类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成效和经济合理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大型调水工程是否能够显著提升受水区的生产率和经济绩效?受水区的受益是否以供水区的损失为代价?项目的经济回报能否覆盖巨额投资?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文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系统收集了项目实施、水文气象、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等多维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等严谨的实证方法,全面评估了该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南水北调工程显著提升了受水区的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其中粮食总产量平均增长约8.2%,农业生产率提升约4.7%。工程的实施有效抬升了受水区地下水位,显著减缓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水资源可得性的提高促使农户调整生产决策,使他们更倾向于种植需水量大、产量高的作物,扩大多季作物的种植面积,并适度提升经营规模。受水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约2%;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也实现了积极增长,可能得益于农业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溢出效应,以及非农用水增加带来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受水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亦提升约1.5%。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未发现南水北调对供水区农业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这一结果或归因于长江流域本身的水资源极为丰富,也凸显了大规模、长距离调水工程从资源富集区向缺水区调配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即能显著改善受水区状况,同时不会对水源区造成严重影响。进一步的成本收益分析显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内部收益率约为6.4%,高于多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平均水平,显示出该项目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本研究为理解水资源可及性提升对农户行为与地区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规划和决策大型调水工程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参考。

论文信息及链接:

Guangbo Huang, Chong Liu, Tianyang Xi, Huayu Xu, and Wei You. 2025. “The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massive water divers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03517.

https://doi.org/10.1016/j.jdeveco.2025.103517


徐化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人事管理经济学。


席天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政治经济学副教授(长聘),研究领域为新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发展经济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