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深圳肿瘤医院”)自2017年建成投用至今,陆续开设临床、医技科室31个,开放住院病区25个,全院平均病床使用率91.17%。2023年,医院门急诊量近20万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89.97%,四级手术高达67.02%,处置疑难危重病例占比超96%,深圳市外就诊病人达到52.27%,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和医院共同成长的重点科室,深圳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是带动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该科室确定了以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治疗为重点,技术上以微创治疗为主要方向的总体发展规划。深圳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王东文认为,在提升癌症防治水平、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助力和赋能作用无疑是带动临床专科能力、医疗服务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实现进阶的关键。

为手术机器人加装“新翅膀”


几个月前,家住香港的陆叔和林叔先后确诊前列腺癌后,来到深圳肿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人体前列腺不过一个板栗大小,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进行手术,还不能累及尿道括约肌及直肠,难度系数较高。术前,王东文为两位患者宽心:“除了我们亲自操刀外,还有手术机器人这个‘帮手’。”手术当天,王东文带领的深圳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精细操作的基础上,还借助具有精确配准功能的全息影像导航技术,顺利为两位患者完成了手术。这一技术也填补了深圳市在该领域的空白。


王东文教授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王东文介绍,深圳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利用机器人手术“看得清、做得稳、做得细”的特点不断突破手术禁区,并借助其技术平台植入一系列创新技术:


1.全息影像导航。在上述2台手术中,手术机器人能实现患者手术视野的三维呈现,但手术目标部位周围的比邻关系如何,就需要借助全息影像导航更清晰地展现。该技术能将CT与核磁影像从二维图像转变为三维模型,精确反映患者体内器官、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同时,在开展手术前,医疗团队即可通过全息影像进行预演、预判,为患者制订更为完善的手术方案。

2.荧光显影。随着临床技术进步,医疗团队在前列腺癌手术中将肿瘤完整、准确切除已不再是难事。但在切除肿瘤之余,淋巴结的清扫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精准切除癌性淋巴,保留正常淋巴,加强器官功能的保护,成为泌尿外科团队的更高追求。前列腺癌特异性近红外荧光探针就像是前列腺癌手术中的“侦探”。它们能在特定波长的光照下发出荧光,当这些探针与癌细胞结合后,荧光可以被特殊的成像系统检测到,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精确切除癌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3.神经电刺激。随着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深入开展,前列腺癌手术在保证切缘阴性的基础上,还需尽可能保留患者更多的重要神经纤维。神经电刺激可以帮助医疗团队准确判断神经走行,更好地保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和男性勃起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让医学和医院更具“精度、温度”


前不久,一场名为“绘·希望”的公益绘画活动为深圳肿瘤医院平添暖意。该活动在众多画家和美术爱好者中征集到50多幅艺术作品。画作经过精心装裱后,陈列在医院的公共区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过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这里驻足欣赏,将其中传递的希望永镌心间。


“肿瘤医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往往都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但考虑到肿瘤疾病的特殊性,医护团队更注重从患者需求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新理念,保障手术安全、优化医疗服务,最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王东文说。


王东文教授及团队手术中


血管评价系统保障手术安全。针对肾癌的治疗,以往医疗团队常采用肾根治性切除术的方法,将包含肿瘤的一侧肾脏全部切除,但这也意味着原本患者的双肾功能将被单肾代偿。随着诊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肾部分切除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肾癌治疗中。王东文带领的肾癌诊疗团队自主研发血管评价系统,充分利用传统二维影像资料重建术区三维结构,在术前将血管的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及手术难易程度等进行分层、评估,以实现更精准的肾部分切除。

2021年,一位肾癌患者须紧急手术,但因其血型是罕见的“熊猫血”,医疗团队难以备足手术所需血液,情况危急。王东文带领团队利用血管评价系统对患者情况进行了缜密的研判,果断决定立即实施手术,最终顺利完成,且手术近乎达到无出血的状态。


“膀友云湾”为患者贴心随访。膀胱癌手术完成后,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长达1年左右的膀胱灌注和随访。但不少外地患者会在术后返回家乡,造成其就医、就诊来往不便,格外耗费时间、经济成本。基于此,深圳肿瘤医院开发“膀友云湾”随访系统,设置医生端、患者端、家属端,提供远程诊断、检查提醒等功能,加强了医患沟通,提高了诊疗效率。


“无论是保障安全还是强化服务,我们开发、应用新技术的出发点都源于临床和患者的实际需求。”王东文表示,深圳肿瘤医院利用科创基金、能力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鼓励医生和护士群体不断提升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医护团队中营造对医疗事业投入、专注的氛围,对患者“急之所急、痛之所痛”,打造了一支勇于探索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的团队。


文:魏婉笛
编辑:吴风港

审核:孙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