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长期关注董宇辉的嘿粉发布视频称,董宇辉在获得文学奖后就 "飘了",在浙江行中出现两处 "低级错误":
一是将 "淡妆浓抹" 说成 "浓抹淡装",二是把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的 "降(jiàng)" 读成了 "xiáng"。
视频里满是讥讽之意,声称这些都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质疑这位刚获 "人民文学奖" 的 "文化人" 能否担起这个奖项,呼吁丈母娘少让孩子听董宇辉的直播,别被带偏了。
老赵不得不承认,作为自称 "守护陪伴宇辉" 的铁粉,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那些紧盯董宇辉的黑粉。
这些所谓的“反对者”,竟以一种近乎偏执的 "敬业" 精神,分秒不差地 "陪伴" 着董宇辉,用放大镜审视着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发言。
如今面对董宇辉这个出身平凡的获奖者,某些人却像吃了酸葡萄般,不敢对颁奖单位提出质疑,反而将矛头对准毫无背景的 "寒门贵子"—— 这种欺软怕硬的做派,着实可悲。
他们或许忘了,董宇辉每天在镜头前连续四五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没有提词器辅助,全凭即兴发挥,输出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海量知识。
在每天这样高强度的持续输出中,四天行程仅被挑出两处口误,这难道不是值得惊叹的表现吗?若换作那些苛责者,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做到?
当我们用放大镜审视他人时,或许更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举起这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