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广元,茶山叠翠。
从国道212线转出,汽车绕着环山路过了一弯又一弯,一进入广元市青川县,远山近岭的一座座茶园基地、一株株“白叶一号”茶树,层层叠叠,沿坡延伸。
在青川县木鱼镇红旗社区“白叶一号”产业示范基地里,伴着淡淡茶香,“白叶一号”进入盛采期。
这一片片茶叶,是当地百姓的“感恩茶”,也是“致富茶”。自“白叶一号”在青川扎根后,从荒山到茶山,从茶山到金山,从金山到满山,一个镌刻着浙川情谊的白茶产业正强势崛起。
感恩——
从荒山到茶山 “扶贫苗”扎根青川
又到一年茶香起,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红旗社区村民们背着竹篓,手指翻飞,将一芽一叶迅速采下,茶山中不时还传来悦耳的笑声。
青青白茶苗,浓浓山海情。
青川县作为全国5个、四川唯一受捐县,获捐“白叶一号”茶苗540万株。这些“扶贫苗”跨山越海,在青川扎根,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青山有情,川浙一心。
7年来,青川县以捐赠的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为引领,陆续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已覆盖6个乡镇14个村(社),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益,助推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着“浙广深情”。
谈起“浙广深情”,木鱼镇党委书记唐继宗甚是激动:“浙江人民的深情厚谊要铭记于心,更要感恩于行,我们会在栽好、种好‘白叶一号’茶苗基础上,管好、经营好‘白叶一号’产业。”
如今,位于四川北部山区的青川县不仅是全省茶叶优势县,也是全国茶叶发展优势重点县。
奋进——
从茶山到金山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感恩茶安家落户,青川县借风行船。
“没有茶叶就没有园区的建设,更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红旗社区“白叶一号”产业示范基地管护人员白培明介绍,近段时间,他每天采茶3至4个小时,可采收独芽茶1斤多,加上自家1亩地的租金和管护工钱,“收入年年增!”他笑着说。
白培明坦言:“荒地变废为宝,家门口就业,我们中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保障!以后的管理方面我会更细心,护好我们的茶树。”
产业有发展,生活有奔头。这得益于青川县就如何优化“白叶一号”项目利益链接机制的不断探索和优化。
从2021年起,青川县全面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建立健全“五金”联结机制,实现土地转包农户、茶园承包人、管护务工人员、茶苗受捐农户、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五方”互利共赢。
“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也越过越红火。”红旗社区党委书记卢中平表示,近年来,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纷纷回乡加入茶产业的队伍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数据验证成果。历经多年精心呵护,7075.5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已茁壮成长,其中5318亩茶园全面投产。2024年,全县采摘鲜叶3.2万斤,加工干茶7000余斤,实现产值突破2000万元。
突破——
从金山到满山 数字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101亩的木鱼镇红旗社区“白叶一号”产业示范基地日渐忙碌。自3月27日开采以来,截至4月15日,已采摘鲜叶1200余斤。而这一批好茶得益于青川县一条条科学的技术措施。
科技与产业融合。基地里,错落有致的田埂上有监控摄像头,茶园里有水肥一体自动喷灌系统,数字监控室里茶园温度、湿度等一目了然。
“我们这儿海拔高、天气冷,土壤、气候和浙江地区不同。”青川县鼎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成聊起了发展历程。如何种好感恩茶和看好产业?青川父老乡亲们铆足了劲,誓将茶产业做大做强,让“白叶一号”插上科技的翅膀。
近年来,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青川县摸索出“白叶一号”种植和管护的“5+7”栽培技术体系,即新建基地要“选好地、改好土、开好沟、配好水、栽好苗”,茶园管护要“重改土、促开沟、强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保证茶苗种活、管好。青川县建设集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青川茶智”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布设气象观测站、土壤墒情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土壤氮磷钾等10类生产数据,形成茶园“数字孪生”模型,建成数字化茶园2467亩。
青川县茶产业发展事务中心副主任李明锦坦言,预计2028年前后,青川“白叶一号”全面进入丰产期,每年鲜叶产量可达70万斤,产值可达2.8亿元,带动基地村79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约9000元。(赵敬梅、鄢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