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公路养护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简称“四新”技术)的应用正成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百色公路部门秉持“使用者优先”理念,以“全方位、全过程”养护为目标,推动养护模式从“被动向主动、经验向科学、粗放向精细”转变,通过深度融合“四新”技术,在危桥改造、应急抢险、路面养护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辖区2500多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注入科技动能。
国道324线新安镇雷感大桥。覃顺成摄
危桥改造:科技赋能破解养护难题
在国道219线那坡县百南大桥危旧改造工程中,百色公路部门创新应用“四新”技术,成功入选2024年交通运输部干线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类典型案例(广西仅2例)。针对拱桥加固中恒载过大、台后沉降及工期紧张等问题,项目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增大主拱肋截面,以轻骨料混凝土回填拱上实腹段,替换病害腹拱及填料,并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精准模拟受力工况。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桥梁承载能力和行车安全性,更缩短了施工周期,为同类桥梁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百色经验”。
跨右江河的雷感大桥作为国道324线重要枢纽,日均交通量巨大,船舶碰撞风险突出。百色公路部门引入船舶碰撞主动预警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船舶动态与环境数据,实现风险评估、预警通知与数据记录一体化,为桥梁安全加装“智慧防护盾”。同时,采用DKT8-IV长寿命桥梁伸缩缝专用填充胶(新型自流平液体止水带)替换传统橡胶条,解决了泥沙卡缝、养护成本高的难题,显著提升桥梁耐久性与通行效率。
百色公路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运用应急抢险智能监控指挥平台查看公路受灾情况。萧国盏摄
应急抢险:智能平台构建安全屏障
针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应急调度复杂的挑战,百色公路部门打造的“应急抢险智能化监控指挥平台”荣获2024年广西第一届安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平台整合39个固定监控、12套移动设备、10套高边坡监测系统及96个车载摄像头,搭配15顶智能安全帽,实现对桥梁、隧道、灾害点的24小时实时监控。通过智能设备与指挥中心的联动,抢险调度效率大幅提升,灾害响应时间大幅缩短,成功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一体化应急体系,为公路安全运行筑牢数字防线。
现场展示的轻量化路面智慧巡查系统。李鑫摄
路面养护:绿色技术引领低碳转型
在路面养护领域,百色公路部门以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发展。复配岩(双)改性沥青(RCA)技术经国道246线中修工程试点验证后,作为广西地方标准在省道306线改建工程推广,其优异的抗滑性能与耐久性显著提升路面使用寿命。同时,微表处施工技术在国道212线、246线实施抗滑修复,实现预防性养护的精准化、高效化。此外,《百色地区公路路面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关键技术与级配设计应用研究》入选2024年百色市科技计划项目,计划2025年在国道357线等路段开展试验,目标形成适用于广西地区的冷再生基层地方标准,推动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AI+圭目机器人协同无人机进行路况数据采集。李鑫摄
成果转化:专利研发夯实技术储备
百色公路部门注重产学研协同,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与广西交科合作的《一种桥梁型钢伸缩缝的加劲嵌缝装置》解决了传统伸缩缝养护难题;与广西北投交通养护科技集团联合研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传感器安装支架》《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设备》,为智能监测与机械化施工提供硬件支撑。这些专利技术的落地应用,标志着百色公路养护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从近期百色公路部门举办的2025年度公路养护工作现场会上获悉,作为广西首个国省干线公路智能管养综合展示平台,集中呈现了AI智能巡查、机器人协同无人机路况体检、InSAR卫星遥感边坡监测等前沿技术成果,实现了对公路养护、公路资产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养护科学决策等公路养护全业务链条、全闭环管理。当前,百色公路部门正加快推进智慧管养行动,计划筹建智能公路监测体系。在右江公路养护中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智慧养护试点范围扩大至德保、靖西、那坡等至少3个县级公路养护中心。随着“AI+公路”技术的深度应用,加速百色公路迈向“人工智能+”新时代。
从危桥焕新到智慧养护,从应急“智控”到绿色转型,百色公路部门以“四新”技术为引擎,实现了养护效能与服务品质的双提升。下一步,该部门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推动公路养护向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升级,为壮美广西的交通网络建设贡献“科技强路”力量。(吕军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