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网
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与特色经济融合发展,4月24日至25日,一场以“有座县城叫通化县”为主题的采风活动在通化县启动。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记者实地探访松花石文化与人参产业的发展脉络,全方位感受通化县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的蓬勃活力。
探秘松花石文化,感受非遗匠心
通化县大安镇,松花石老坑遗址静卧山间,其石质温润如玉,纹理如云雾缭绕,神韵雅致。
采风首站来到大安镇松花石产业园,展厅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松花石砚、摆件等作品,展现了通化县作为松花石产区的深厚底蕴。当地工艺雕刻大师将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文创融合,利用松花石老坑纯正的翠绿色刷缘纹理,西大坡独特的绿白脖、彩玉松花石等原材料,设计生产了500余款的松花砚、摆件、玉宝等松花石产品,并通过直播销往各地,有力推动了松花石文化的宣传及松花砚的制作工艺推广。
产业园负责人张新介绍,园区不仅传承百年制砚技艺,更以创新思维拥抱时代:“我们结合‘哪吒’等热门IP开发文创产品,并通过‘传帮带’方式培育雕刻人才,让松花石从传统工艺品升级为文化符号。”
随后,采风团移步湖上村松花石老坑遗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岩壁上的开采痕迹诉说着历史。据悉,该遗址于2014年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出产的松花石质地温润细腻、硬度适中,颜色大体分绿、紫两种,以翠绿色闻名,也有少见的紫袍绿带石和彩玉石,是制作砚台的上佳材料。1997年吉林省政府赠送给香港的“松花紫荆情系根砚”便出自此处。如今,这里正谋划打造集矿脉遗址、文化传播、文创开发等于一体的松花石文化园。
“针对这条矿体和现存的老坑文化,我们按照‘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原则,把资源利用好,把文化传承好。”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久鸿透露,将重点布局松花玉露高端健康饮水、松花砚博物馆兼产品展销中心等项目,让“沉睡”的矿脉变身“会呼吸”的文化地标。遗址旁的吉林有色地质博物馆,则以10大主题展厅、4200平方米地质广场及巨型岩石标本,生动展示松花石地质成因与勘查历史,成为科普研学的重要基地。
诗意栖居,山水间的“沉浸式”体验
青山环抱处,炊烟袅袅时。在通化县大安镇湖上村,藏着一处名为“上湖上”的秘境——红瓦泥墙、青砖铺路,山水之间,鸟鸣幽幽。工坊区飘着煎饼香气,合院区温泉蒸腾,木屋区星空低垂,将东北乡土风情与野奢美学织成一幅惬意画卷。
踏入工坊区,煎饼铺子现摊的玉米煎饼冒着热气,粘火勺裹着酸菜在铁锅里滋滋作响,尝一口刚出锅的玉米碴粥,体会独特的东北味道。沿路而上,13座合院散落林间。青砖灰瓦搭配木质格栅,每个院落都私藏一方温泉泡池,可于水汽氤氲间享受山水美景,仰望云卷云舒。在这里,时光不是数字,是煎饼鏊子上的烟火,是温泉池里的星子,是木屋外的第一声鸟啼……
据湖上村党支部书记周云波介绍,“上湖上”民宿与四方山景区独特自然资源互为依托,是集“吃、住、行、游、学、娱”六位一体的休闲康养民宿聚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风味独特的山珍美味,使“上湖上”成为众多游客假日放松身心、投入自然怀抱的不错之选。“今年‘五一’假期所有房型已全部订满。”周云波说。
杏花满枝头,赏春正当时。次日,采风团来到了通化县快大茂镇河堤路“杏”福大道。绵延数里的粉白花海与春意相映,众多市民在这里拍照打卡。据悉,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河堤路两侧的粉红色杏花竞相绽放,吸引周边县市游客纷至沓来,这里已成为通化县“颜值经济”的亮眼名片。
参乡产业的“流量密码”
活动的最后一站,采风团来到了快大人参交易市场。作为采风收官之站,快大人参产业园以一组数据彰显产业实力:2024年园区交易额突破70亿元,吸纳带动4300多名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创业就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民1.1万余人,形成商贸、物流、加工、文旅与电商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
“目前,产业园内生产人参产品400多个品种,年可生产人参皂苷3万公斤、人参饮品3000万瓶、人参饮片40吨、人参蜜片等人参食品900吨。”通化立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海波说,通化县正从卖原料转向卖品牌、卖文化,打造中国人参产业新高地。
此次采风活动全景式呈现了通化县“文化+生态+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从松花石的匠心传承到民宿经济的诗意表达,从杏花IP的流量效应到人参产业的集群突破,通化县以“绿”为底,以“文”为脉,绘就了一幅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振兴画卷。
扫码读原文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