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支点财经记者 王文华 摄)
4月28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解读《关于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的行动方案》。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行动方案》聚焦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提出2027年支点创新策源力显著提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迈上新台阶,在若干领域成为国际创新制高点,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030年,创新策源力大幅提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基本建成,成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创新核心动力源、新质生产力重要创新策源地、国家创新体系和对外科技合作关键节点。
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面建成,成为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成果转化优选地、全国创新生态高地,有力支撑全国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湖北将分别从力量建设、空间布局、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创新生态6个方面,部署22项具体任务,强化创新策源体系化支撑。
武汉科研城市和创新集群排名均进入全球前10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冯艳飞介绍,在力量建设方面,锻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4项任务,力争到2030年新增1—2家国家实验室(基地),已建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0个左右,培育一批龙头型、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
空间布局方面,打造创新引领增长极等3项任务,力争到2030年武汉科研城市和创新集群排名均进入全球前10,5家左右国家级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特色鲜明的省域创新枢纽加快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转变,长江中游技术创新共同体基本形成。
科技攻关方面,向基础研究“无人区”发力、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聚力等4项任务,打造“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国家量子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基金群,构建颠覆性技术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确保每年迭代实现“61020”攻关突破,精准支撑“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成果转化方面,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健全转化服务体系等4项任务,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构建“数据增信”与“财政增信”联动的增信体系,力争到2030年布局概念验证中心100家、制造业中试基地200家,发布典型应用场景600个,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境内上市公司的比重超过50%。
目前,湖北省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89家,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达1355家。同时,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223家、四板挂牌企业6771家、“专精特新”专板挂牌企业1166家。
湖北省委金融办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朱华介绍,下一步,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坚持股权投资做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做培育,制定出台《新形势下重塑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聚焦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价值发现-规范培育-融资对接-上市护航”全链条服务机制。
制定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持续深化制度与业务创新试点,依托“专精特新”专板,引导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入板培育、转板升级。会同相关部门构建财政国资金融协同、省市县联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创投+产投”政府引导基金体系,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资本支撑。
人才集聚方面,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完善用才重才机制等3项任务,加快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力争到2030年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创新生态方面,加强科技统筹、加大创新激励等4项任务,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分别达到2.9%和9%左右,到2030年分别达到3.2%和10%左右,打造极具活力、极富吸引力的一流创新生态。
“才聚荆楚”,实现支柱产业“一产业一学科群”
湖北高校众多,科研活动活跃,是建设科技强省的重要力量。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戴伟介绍,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夯实高校创新基础,优化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支点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打造“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建设“高峰”计划,支持武大、华科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原”计划,支持5所左右高校加快建成学科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实施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地”计划,支持10所左右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整体提升湖北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实施特色优势学科“高能”计划,每3年动态培育20个对接“51020”产业的特色学科,2030年实现支柱产业“一产业一学科群”。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聚焦解决“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等关键问题,力争到2027年,全省在校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达100%,校外创业导师规模扩大到1000人左右,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50%。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黄励介绍,湖北将做优“才聚荆楚”工程,锻造大学生留鄂来鄂“强磁场”,将“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40万人以上”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全年归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少于100万个,持续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深入推进百万大学生留鄂安居行动。
做强“博聚楚天”品牌,锻造博士后创新“策源地”。围绕站前引进、站中培养、站后跟踪,创新实施博士后尖端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每年引进博士后2000人以上,实行普惠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资助政策,单人最高资助可达150万元以上。
做深“技兴荆楚”工程,锻造大国工匠“梦工厂”。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积极推进工匠体系建设。推进技工院校建设发展,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开展高技能人才项目建设等。
加快专利转化,打造制造业创新全链条生态
近年来,创新日益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波表示,为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省经信厅联合科技、发改等10部门出台方案和措施,将研发机构建设纳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范围,对企业自建自用的研发机构,按照其建设费用10%的比例给予支持,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省内外高校院所中选派了五批次1200多名科技人才,对口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速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湖北省建成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和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成果产业化,成功创建9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省经信厅编制了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建设指引,正在开展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建设工作,并向国家部委推荐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名单。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对接,组织系列线上线下产学研用合作对接活动。开展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广,发布创新产品名单。开展省级首版次软件产品、首批次新材料、首台套装备认定工作,给予双向奖补。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
截至今年3月底,湖北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2777件,有效注册商标超过120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8.9%和11%。全省第一季度专利转让6435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绍斌表示,到2030年,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7%以上。
下一步,湖北省将重点加快建设高价值专利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服务核心区,常态化举办“IP全球汇”创新项目路演比赛活动等,推动知识产权交易枢纽建设起势见效。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