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台,长丰(双凤)经开区凤霞社区12户独居老人的床头,闪烁着温暖蓝光的智能呼叫铃准时亮起。在这里,物联网技术编织成24小时守护网,红色小管家的脚步声叩响幸福门铃,“铃”听辰光项目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老有颐养”的承诺化作365天的温暖相伴。
“辰光守护铃”,全天响应的平安承诺
居民郑大哥看着隔壁独居周大爷深夜靠呼叫铃获救,直感叹这铃是 “救命符”,让老人安心、家属放心,邻里也少了牵挂。这个不足掌心大小的装置,承载着凤霞社区对12位独居老人最庄重的生命承诺。项目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三级响应机制:每日辰时之前智能签到、异常状态自动预警、紧急情况一键直连,让科技的温度穿透钢筋水泥。
项目实施以来,已成功处置2起突发疾病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4分钟。“那天深夜,手机小程序弹窗突然蜂鸣,拨打周大爷电话也无人接听,我立即联系其儿子,一边跑到他家敲门,最后通过备用钥匙打开房门,发现他跌落在床边,手脚颤抖无法自主起身,我轻托他后背缓缓扶他坐下,检查一下有无外伤,所幸并无大碍。”回想起这些,红色小管家陆姐仍心有余悸。“这个呼叫铃就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社区书记介绍,通过将智能设备与社区中枢监测系统联动,构建起“15分钟急救服务圈”,真正实现了“打造老年宜居环境”目标。
“幸福定制师”,解忧暖心的温情相伴
在凤霞社区,每个老人的需求都能被转化为“温暖注脚”。与19岁的志愿者小刘初次见面时,84岁的郑奶奶布满老茧的手紧攥着衣角,望着油污厚重、台面杂乱的厨房叹气:“年纪大了,擦不动咯。” 小刘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奶奶,交给我们!”刘向宇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郑奶奶家厨房改造前后的对比照:从油污厚重的灶台到锃亮如新的厨具,记录着5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4小时的暖心服务。这个由社区青年党员、高校学生组成的19人的“微光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银发清洁日”活动6场,为老人提供家居清洁8户次,电器检修服务5次。
数据背后是看得见的改变:累计代购生活物资0.3吨,完成养老认证259人次,改造安全隐患点45处。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独居的周奶奶咬一口红色小管家送来热腾腾的饺子舌尖散开的暖意,是李爷爷通过手机视频里看到孙子拿着满分试卷炫耀时皱纹里绽开的花,是吴爷爷看着志愿者修补好漏风的窗缝时嘴角漾起的弧度。
“健康守门人”,医养融合的安心保障
暮光漫过窗台,社区工作者小高翻开健康管理台账,11份三色档案清晰标注着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红色档案1份,提醒着要尽快去看看卧床已久的陈爷爷,告诉他心心念念的海棠花一夜盛开;黄色档案3份,患有帕金森的周叔一定正在等待志愿者为其更换的防滑碗碟,行走困难的吴奶奶正等着志愿者搀扶着下楼看玉兰花落在肩头,视力模糊的陈老伯贴着窗棂张望着等待新配的老花镜带他看看春天的模样;绿色档案7份,“银发晨练角”“健康茶话会”等待着这些老伙计们的到来了。
针对老年群体常见安全隐患,社区创新实施“安居改造计划”:为6户使用燃气的家庭加装智能报警器,为4位“恋旧”的老人更换存在风险的老旧电器,为3户进行防滑扶手改造。每季度开展的“健康守护行动”已累计组织医生上门体检50人次,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8份,配备家庭急救药箱4个。这些细碎却温热的日常,如同细密的针脚,将安全感与归属感缝进老人的岁月,让每一张剪影都成为社区与老人温暖相伴的见证。
当党建红引领夕阳红,当科技力转化为守护力,这里的故事正汇聚成“老有颐养”的时代暖流,从智能签到到应急响应,从生活照料到心灵呵护,凤霞社区用“铃”听辰光项目勾勒出新时代养老服务的温暖图景。(朱涛 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