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勤近照。
敬小勤在复旦大学作学术汇报。
敬小勤与第九届全国科技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参会人员在华侨大学合影。
宁夏理工学院老师指导大三学生制作智能视觉识别乒乓球收集车。记者 韩胜利 摄
本科期间,敬小勤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访问学习。
2018年,在宁夏理工学院实验室里,敬小勤还穿着工装、拿着电烙铁调试电路板;今年9月,她即将进入东北大学读博,在哲学课堂上探讨“存在与虚无”。这位26岁的姑娘,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讶的跨界:从民办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一路逆袭到985高校的哲学博士。
“同学都说我疯了,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敬小勤笑着说。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只有图书馆里那盏亮到最晚的灯,和无数个在工科与哲学之间寻找连接点的思考。这个看似“不按套路出牌”的选择,恰恰诠释了当代年轻人最珍贵的特质:敢于打破边界,活出自己的人生剧本。
A
工科人文融合教育打开新世界 逐渐萌生跨学科研究的想法
敬小勤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高中毕业后考入宁夏理工学院,一所位于西北地区的民办院校,这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
“我一直对技术充满好奇,所以选择了宁夏理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敬小勤回忆道。
学习上,敬小勤认真勤勉,还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宁夏理工学院的老师们也对她印象深刻。
“敬小勤是一个很有韧性的孩子,她对自己要求很高,总能超额完成学习任务,对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张赫说。
“敬小勤对知识的渴望超乎常人。”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邢义通表示,“她不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态度非常难得。”
宁夏理工学院向来注重工科与人文的融合发展,在课程规划方面,不仅聚焦于专业技术的深度钻研,还精心融入了丰富多元的人文素养课程,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优质平台,助力学生在追逐技术梦想的征程中,也能尽情汲取人文精神的养分。
敬小勤便是这一融合教育理念的受益者之一。她不仅在专业课程上表现出色,还同时选修了大量人文社科类课程。这些课程如同一扇扇窗,让她得以窥见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思想,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我发现,技术不仅仅是工具,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个体行为模式。”敬小勤说道,“我开始思考技术背后的哲学和社会意义,并逐渐萌生了跨学科研究的想法。”
B
从数百人中“突围”到东北大学学习 找到技术哲学与工程伦理的兴趣坐标
在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的敬小勤,原本以为自己的视野会局限在西北一隅,直到宁夏理工学院的“2+2”联合培养项目为她点亮了新的灯塔。2019年,正上大二的她,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前往东北大学深造的“入场券”。
初入东北大学校园,敬小勤就被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震撼。她如饥似渴地投入到智能系统设计与哲学方法论的系统学习中,在图书馆查阅文献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饭。更令她兴奋的是,通过旁听哲学系的课程和参加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她逐渐在技术哲学与工程伦理这个交叉领域找到了兴趣所在。
“有一次,在‘人工智能伦理’研讨会上,听到专家讨论算法偏见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我突然意识到技术发展背后的伦理维度如此重要。”敬小勤说。这个发现让她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平衡问题,并最终明确了未来的读研方向。
在扎实的理论学习之外,东北大学严谨的实践训练也让敬小勤获益匪浅。她主动加入学校智能系统课题组,在完成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撰写规范的研究报告并进行学术汇报。“记得第一次作课题汇报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敬小勤笑着说,“但经过多次训练后,现在我面对学术演讲已经游刃有余了。”
“每周我都会收到她分享的学习心得,她特别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张赫老师说,“有次她在微信上和我讨论技术伦理课上的一个案例,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思考角度,让我印象深刻。”
两年来,张赫老师见证着敬小勤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到建立跨学科视野的成长历程。
C
放弃工科“舒适圈”跨界哲学专业 一路“闯关”完成本硕博“三级跳”
经过在东北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敬小勤决定考研,并选择了与她之前工科背景大相径庭的哲学专业。
“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敬小勤坦言,“毕竟我已经在工科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哲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挑战。”
2022年,敬小勤顺利考入华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发现,工科的学习经历让我对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开发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我能够从‘技术是如何被设计和实现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技术哲学中的理论问题。”
例如,在研究人工智能伦理时,她不仅能够从哲学理论上分析“机器是否能够拥有意识”,还能从技术实现层面上讨论现有算法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她的研究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凭借着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出色的研究能力,敬小勤在华侨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还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这些经历不断丰富了她的履历。经过申请、报名、考试等一系列流程,今年1月,敬小勤成功被东北大学拟录取为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我希望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一起,共同探讨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和社会影响。”谈及即将在今年9月开启的博士研究生活,敬小勤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技术的本质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来造福人类。”
D
“2+2”联培模式助学生到名校深造 宁夏理工学院打造人才“升级通道”
“我们鼓励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向外看’,工科思维与人文视角的结合,正是未来科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马云说。
宁夏理工学院“2+2”联合培养模式始于2008年,学生首先在本校完成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择优选拔推荐至东北大学学习。“我们从全校大二学生中进行公开选拔,按照成绩、德育、心理素质各占一定比例计分,综合排名后择优录取。” 宁夏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磊介绍,该校“2+2”联合培养除了与东北大学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外,还陆续增加了浙江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厦门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作为合作对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深造机会。
“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我们学校对外招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招生范围由过去的四五个省区扩展到26个省区市。近年来学校本科录取分数线提高了五六十分,生源质量逐年上升。”宁夏理工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李刚说。
通过与多所高校的联合培养,宁夏理工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升学渠道,还促进了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宁夏理工学院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安小霞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