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三张海上漂浮垃圾的图片,并配文称这是“太平洋上的‘中国礼物’”,试图将海洋污染的责任甩锅给中国。然而,这一指控很快被中国媒体通过扎实的证据拆穿——三张图片中,有的拍摄于印尼和洪都拉斯,有的甚至是拼接的“假图”,与中国毫无关联。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客在舆论战中的轻率与谎言,更折射出其对华策略的深层焦虑与失序。
一、漏洞百出的“证据”:从印尼到洪都拉斯,谎言如何被拆穿?
特朗普发布的三张图片,表面上触目惊心,实则经不起推敲。第一张照片由自然摄影师伊桑·丹尼尔斯拍摄于2017年,地点是印尼四王群岛附近。该群岛位于印尼东部,与中国相隔数千公里,中间横亘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若按特朗普的逻辑,这些垃圾需“突破”多个国家的海域才能抵达印尼,显然不符合现实。
第二张图片更显荒诞。水下摄影师卡罗琳·鲍尔2017年在洪都拉斯北部的罗阿坦岛附近拍摄了这张照片。洪都拉斯位于加勒比海,属于大西洋海域,与太平洋相距甚远。当地官员曾明确指出,这些垃圾可能来自邻国危地马拉,而非跨洋而来的中国。
第三张图则被证实是“拼接伪造”。图片左侧是美联社拍摄的加州海上垃圾拦截围栏,右侧则是鲍尔另一张照片的叠加。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图片拼凑,制造出“垃圾围城”的假象,这种操作不仅缺乏专业性,更暴露了刻意抹黑中国的意图。
二、甩锅中国的惯用伎俩:从“中国病毒”到“疫苗窃取”
此次“垃圾乌龙”并非美国首次对华无端指责。2020年疫情期间,特朗普多次使用“中国病毒”一词,将疫情政治化,导致美国社会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激增。此外,其幕僚还炮制“中国窃取疫苗”等阴谋论,试图转移国内抗疫不力的责任。这类言论的共同点在于: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对中国的污名化攻击,掩盖自身治理失败。
三、美方“自导自演”的舆论战:关税施压与虚假谈判
近期,美国在经贸领域的行为与“垃圾乌龙”事件如出一辙。2025年4月,特朗普声称“中美即将达成协议”“不再提高关税”,但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多次澄清:双方未进行任何正式谈判,美方言论纯属“捕风捉影”。这种“假谈判真施压”的策略,旨在营造“美国主动示好”的假象,实则试图逼迫中国在关税战中让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指出,美国关税税率已达“几代人都未见的水平”,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
四、为何美国急于制造谎言?国内压力与国际信誉的双重崩塌
特朗普政府的焦虑源于内外交困的现状:
美国金融市场因关税战剧烈波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佛罗里达州一家文具公司因关税成本上涨濒临倒闭,老板埃米莉·莱伊甚至起诉政府政策违法。
频繁的“退群”、单边主义行径以及此次“垃圾门”事件,使美国软实力严重受损。世界卫生组织早于2020年明确反对病毒地域化命名,而美国却逆流而动,进一步削弱其道义权威。
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是特朗普的一贯策略。无论是炒作“中国病毒”还是虚构“中国垃圾”,均服务于巩固基本盘、煽动民粹情绪的目标。
美国若想挽回信誉,首先应为“垃圾门”等乌龙事件向中国公开道歉。领导人利用虚假信息攻击他国,不仅违背外交伦理,更破坏全球治理的信任基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强调:病毒命名应避免地域标签,贸易争端应通过平等对话解决。若美国继续沉迷于“谎言外交”,终将沦为国际社会的“孤岛”。
从“中国病毒”到“太平洋垃圾”,美国对华的污名化套路已屡见不鲜。然而,在信息透明的时代,谎言终将无处遁形。中国以事实为盾、以合作为矛,不仅捍卫了自身权益,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理性范本。美国若想真正“再次伟大”,不妨从一句真诚的道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