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千年
金融革命与文明互鉴的成都叙事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 建
当手指划过《1024-2024: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地成都,以及千年来的世界》的书页,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叙事在时光中交织成独特的文本景观。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耕非虚构写作的章夫,以其擅长的人文历史视角,将世界首张纸币——交子的诞生置于北宋政治经济的漩涡中心,在地方叙事与全球视野的交响中,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图谱。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交子历史的考据性重构,更是对宋代商业文明、蜀地精神及人类货币史的文学性解码,在严谨的史料铺陈中流淌着新闻人特有的敏锐与温度。
千年前的金融革命与成都实践
北宋初期,四川成为全国唯二的铁钱流通区。“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 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铁钱。流通很不方便。”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铁钱、白银的地下兑换比例逐渐失控,社会财富的流向变得愈发不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都商人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们为解决铁钱不便的问题,自发发行了交子。章夫在书中写道:“北宋初期,带着沉重政治枷锁的四川,成为全国唯二的铁钱流通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铁钱、白银地下兑换比例失控,社会财富不知去向。随着商业的发展与平民阶层的兴起,第一张纸币‘交子’在成都应运而生。”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货币流通的燃眉之急,更在无意间引发了一场金融风暴,甚至波及到了朝堂之上。
交子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信用货币体系的诞生。章夫进一步阐述:“它标志着,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交子以两年为兑界,每两年将纸币回收并发放新钱,规定每界发行量均与第一界官交子的发行量保持一致。这样的制度设计有效维护了交子的信用和稳定性。此外,交子还首创了分界、本钱、限额、新旧相因等发行制度,并成立了大宋官方的交子管理机构——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交子务设立后,政府规定交子的发行、管理、收兑均有法可依。这些创新,为后世的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章夫的笔下,交子的诞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与成都的市井生活、商业繁荣紧密相连。他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成都商人,在茶马古道的马蹄声中,用楮纸与墨香开创了“以信为本”的金融先河。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交子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成都血脉中的金融基因。
交子诞生的历史舞台与商业文明
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商业繁荣之地。在章夫的文字中,成都不仅是交子诞生的历史舞台,更是商业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商业的发展与平民阶层的兴起,成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章夫指出:“商业的便利让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宋朝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章夫通过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展现了成都商业文明的独特魅力。他提到:“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儒家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异类’商业文明,向全世界扩散,甚至影响到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氛围,更能领略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商业文明的扩散,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章夫还通过对宋朝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商业对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他指出,商业的便利促进了平民阶层的迅速崛起,使得宋朝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成都作为商业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实证与文学叙事的交融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章夫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着双重“金标准”:既要保持历史实证的严谨性,又要追求文学叙事的诗意。这种写作艺术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章夫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挖掘了交子诞生的历史现场和人物事迹。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研读和对现实场景的实地考察,将交子的诞生过程还原得栩栩如生。同时,他又以文学叙事的笔触,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呈现得生动有趣。这种历史实证与文学叙事的交融,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具有强烈的可读性。
章夫对“平民视角”的坚持,在对交子使用者的描写中尤为明显。当他引用“浓妆淡抹费安排,姊妹相邀步履偕。珍重街头须缓缓,恐他泥污踏青鞋”的竹枝词,展现宋代女性在灯市中的活跃身影,实则是在书写交子背后的社会基础——正是普通民众对便利货币的需求,推动了这场金融革命。书中还提到,“成都人很在意过年的仪式感。元宵夜历来以‘闹’为主,这一夜疯狂的人们彻夜不眠”,这种对市井生活的关注,与他在《中国平民日记》等作品中对普通人的书写一脉相承。
在章夫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年代记和人物传记,而是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场景。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心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成都街头,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文气息。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更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教授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本书,称其为“世界历史都应牢牢记住且值得纪念的标志性事件”。这一评价不仅体现了本书在学术界的价值,也反映了其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力。章夫通过本书的成功写作,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跨越千年的金融文明长卷,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写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出版过《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窄门》《锦江商脉》等经典作品的作家,章夫在本书中延续了“把宏大叙事寓于细节絮语”的风格(谭继和语)。“新闻是历史的初稿”理念,在书中转化为对历史现场的具象化还原。例如,描写宋祁在成都的生活时,“宋祁通常在酒后宴罢,让婢女们点上红蜡烛,妻妾美女们牵纸磨墨,侍候他笔走龙蛇修纂《唐书》,活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十分高调的他,还打开大门,故意让百姓看到他生活的情况。红烛之下,珠环翠绕,衣影婆娑,路人们无不感叹宋祁神仙般的日子。”这段细节既来自史料记载,又充满新闻特写的画面感,使历史人物从史书中的符号变为有血有肉的个体。
合上书卷,成都的灯火依旧在锦江两岸摇曳。章夫用交子这枚“时空穿梭的金币”,带我们穿越千年风雨,最终在当代成都的街头找到了历史的回响。当我们在太古里的霓虹中刷着移动支付时,或许该想起:这座城市对金融创新的热爱,早已镌刻在基因深处。从楮纸交子到数字货币,成都始终在书写着人类与货币的永恒故事——这或许就是章夫这部作品最深邃的启示。
来源:第一读者
作者: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