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统手工艺,工坊通过“传帮带”模式构建起“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的生态链,既为乡村老年群体、留守妇女等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又以生产性保护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51个案例入选。近日,记者跟随“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活动走进贵州、云南、海南的多个地方,探访非遗工坊的建设情况。
“我决定回到村里,带着大家一起做苗绣”
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坐落在贵州黔西市化屋村的青山绿水间。走进工坊,苗族姑娘杨文丽正带领着绣娘,将传统纹样绣进服装、手提袋、帽子等产品中。这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创意产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谈起回乡创办工坊的初衷,杨文丽动情地说,2019年,在外创业的她应化屋村村干部邀请回乡调研苗绣传承情况和创业环境。“一下车,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过来抱着我叫妈妈,她奶奶解释说是因为她很久没见到妈妈了。作为一位母亲,我很心疼她。考察后,我决定回到村里,带着大家一起做苗绣,让小朋友不再当留守儿童。”随后她成立公司,通过创新设计,推出一系列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并开拓线上市场,销售绣娘制作的产品。“以前我们的产品一般只有当地人买,现在大部分都销往外地甚至外国了。去年,工坊实现280多万元的销售额。”杨文丽说,工坊还带动了周边63名绣娘稳定就业,200余名绣娘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孩子们和妈妈在一起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在赤水市大同镇,牵手竹艺竹编非遗工坊内竹香四溢,匠人们正忙碌地编织各种精美的竹编产品。作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与创新。“90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将这项手工技艺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她不仅带领团队开发了100余种文创产品,还每年培训学员超3000人次,让竹编技艺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指尖经济”。“从2012年成立时的4个人到现在稳岗就业人数108人、灵活就业人数3000余人,工坊以‘工坊+村集体+合作社’的形式,将收益以分红的方式发放给村民。截至目前,工坊已实现分红100多万元。”杨昌芹说。
“只有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才能打开市场”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在李小白鹤庆银器锻制非遗工坊内,王师傅正在锻打银壶,银质材料在他手中上下翻转,不一会儿就有了壶的雏形。工坊内,各个工序的师傅正专注于手中的产品,锻打、塑形、錾刻,清脆的金属碰撞声此起彼伏。王师傅一边修整手里的银壶,一边开心地说:“我是旁边辛屯村的村民,在这里工作薪水按件算,每个月能拿到三五千元的工资,非遗工坊让我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工坊创始人李福明是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将银器锻制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了以爷爷的名字“李小白”命名的手工银器品牌。李福明介绍,工坊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合作,开展跨界合作和交流活动,以项目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就业。目前,工坊有传统手工艺人59人、学徒87人,直接与间接带动300多人就业。
在李福明看来,非遗融入生活,就要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变,“作品是自我的、艺术的,但是产品是利他的,只有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才能打开市场。”对于市场开拓,李福明信心满满:“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就一定会得到积极反馈。”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楚雄彝绣也正在绽放时代光彩。“以前在外省打工,为了多赚点工钱,我4年春节假期都没舍得回家。有一次,我和留守在家的女儿通电话,说会给她寄好吃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女儿却大哭起来,说她只要妈妈。”与杨文丽一样,南华县七彩彝绣非遗工坊负责人丁兰英回乡创业的初衷也是陪伴孩子。2002年,丁兰英召集一起外出打工的12名姐妹返乡经营兰英刺绣店,开启了她们的彝绣事业。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14年,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面对销路难打开、订单小、收入少的发展难题,丁兰英毫不气馁,开设南华县首家刺绣文化展厅,收集200多种彝绣图样,掌握了72种绣花针法……很快,“不出村就能学绣花,不离家就能挣到钱”吸引绣娘积极参与。目前,工坊吸纳了579名脱贫户妇女、109名残疾群众加入,成为他们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如今,在南华县,带着孩子在田间地头刺绣的场景随处可见。“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丁兰英说。
“以‘非遗+旅游’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制陶、旅拍”
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的黎族原始制陶非遗工坊内,一位游客身着黎族服饰、手执黎陶穿梭于众多制陶工匠之间,在摄影师的指导下体验旅拍。
2012年,黎族原始制陶非遗工坊创始人董福生召集村中的妇女,共同开办了黎陶农民合作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工坊年均生产陶器3000件,年收入100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新途径。
董福生介绍,近年来,黎族原始制陶非遗工坊以“非遗+旅游”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制陶、旅拍,并推出系列研学活动,让更多游客了解黎陶技艺、购买黎陶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为工坊实现经济价值探索出了新路径。
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工坊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一边介绍黎锦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一边指导织娘编织图案。作为工坊负责人,刘香兰2007年成立海南省五指山市番茅黎族织锦有限公司,创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动员村里妇女加入黎锦传承行列。多年来,通过“传统工艺+现代设计”,工坊不但与多个景区和商场达成合作,收获稳定的销售额,还与知名设计师联合,将黎锦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工坊内设有非遗文创展销区、民族服饰展销区、黎锦生产车间、非遗传习区等,吸纳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黎锦不仅是黎族的文化象征,也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黎锦,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刘香兰说。
2025年4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工坊让我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